去威权?看「中正纪念堂」转型!正反两方激烈讨论

18.12.2017  09:45
2017年12月18日 08:18 中时电子报 林宜静 /整理报导

文化部推动的「中正纪念堂转型之社会讨论计画」,陆续在12月展开多场次的愿景工作坊,第3场愿景工作坊在17日办理。因考量会场通讯品质及网路直播的稳定性,办理场地从原本的中正纪念堂移至文化部南海工作坊。

本场次共有27名参与者,具有年龄、地区及背景的多样性,有高中生、大学生、文字工作者、公司职员、现役军人、退休警官,也有曾在中正纪念堂任职的员工,以及来自不同立场政治团体的代表。会场上的对话,出席者表达不同意见,现场讨论火花不断,有参与者说「我的立场就是跟你不一样,但我想跟你沟通。」也有表示,「转型正义的终极目标就是永不再犯过去不当的法律程序及人权侵害,never again」,也有人肯定主办单位营造客观中立的对话空间让大家讨论。

今日第3场上午的讲座,分别邀请了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瑶华和建筑师谢文贵到场,和参与者分享面对歷史和使用空间的可能性。68岁的白色恐怖受难者陈钦生当年是马来西亚侨生,阐述在成大念书时遭受冤狱及酷刑的往事,希望让与会者瞭解受难者及家属所受的煎熬。90岁来自凤山的潘长发出生在安徽,随部队到台湾,曾撰写「抗战胜利臺湾光復70周年纪念专辑」,分享担任基层士兵时与蒋中正总统接触的贴身经验,并希望中正纪念堂维持现状,好好经营,但要好好讨论发展方向。

与会者听了陈钦生和潘长发的生命故事后深受感动,认为两位的生命经验的加总,就是一部完整的歷史。解严之后才出生的年轻人说到,对于中正纪念堂的歷史非常陌生,也有40岁世代的参与者表示,「这个空间有没有神圣到不能翻转呢?

世代之间的歷史记忆是不同的,要让年轻人来提出符合未来世代的需要。」在地的里长则表示,推动转型正义应从国家立场出发,是要去威权化,而非去蒋化,应解除附近的限建。亦有与会者表示自小生活在附近,很想瞭解未来发展及何谓转型正义。

下午场的分组讨论,则是让参与者分成4组,讨论如何抚慰歷史伤痕及可能的转型方案,并由各组轮流说明分享小组意见。大家对于转型正义、歷史理解、威权的界定,彼此的想法都不太一样,虽然没有共识,但是都一一提出各自的想法。有参与者认为,厘清真相,了解过去的歷史背景非常重要。

要不要移除铜像、名字可不可以改、檔案要公开等都要讨论。有小组提出,中正纪念堂向来是以堂体为主角,可改以广场为主角,妥善打造为公眾利用空间,甚至採真人图书馆的方式或像海德公园设立演说之角,呈现不同的生命经验者的现身说法。也有小组认为未来应集结空间规划专业者、歷史学家及周边居民等,共同讨论空间设计及用途。

此外,有人认为中正纪念堂现有的诠释需要被改变,不同世代及背景会有不同想法,呈现集体的记忆,也需要了解当时的歷史时代背景。也有人提出,中正纪念堂转型是一个重大争议议题,要经过公投才能证明民意。也有人表达可以学习德国经验,透过教育,了解曾经犯过的错误而不会再犯。社会必须确保免于恐惧的自由,可以有谈论中正纪念堂各种不同想像空间的可能性。

中午休息时场内也发生一段插曲。立场不同的蓝天行动联盟主席武之璋和公投护台湾联盟总召蔡丁贵两人一起合照,握手言欢,蔡丁贵也接下武之璋的战帖,未来要一起进行辩论。愿景工作坊执行单位沃草执行长林祖仪表示,对于不同观点、光谱两端意见的团体,皆主动邀约进入工作坊表达意见,希望能搭建对话的平台,工作坊的主角是实际讨论的参与者。对于中午的插曲,沃草乐见不同观点的组织或团体进行辩论,也倾听民眾的声音。

文化部表示,各场次愿景工作坊的参与者,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歴史记忆、不同世代,在讨论过程中虽有激盪,但彼此仍能理性讨论及多元对话,文化部特别要向参与者展现成熟理性讨论的公民素养,表示敬意与感谢。

文化部表示,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是从转型正义为出发点,面对过去威权统治造成大规模人权伤害,民主化后应透过充分的对话,可以由社会大眾重新决定如何看待威权象徵;而在民主社会中希望大眾重新反思,过去威权统治时期以法律设立机关追思威权统治者是否需要转型。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涉及「组织」是否需要𨍭型,而非简化为针对更名或建物拆除与否的问题。

文化部表示,推动中正纪念转型的社会讨论工作分成两阶段进行,包含了第一阶段的审议式民主的社会讨论,以及第二阶段的修法公听作业,以充分让不同背景者的想法皆可表达参与。透过社会对话工程,在厘清真相的同时,透过持续对话让不同歷史记忆的民眾更加相互理解彼此,找到面对共同未来的价值基础。

文化部启动中正纪念堂𨍭型社会讨论计画,就是即是希望中正纪念堂转型从社会讨论做起,藉此促进公民之间的多元对话,从对话中才能建立跨越对立的沟通桥梁。

文化部强调,愿景工作坊目的并非是要作出结论、决定中正纪念堂转型的方向,而是希望透过公民之间的多元对话及深度讨论,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更加同理对方的心境。为使未能到场的社会大眾也能瞭解工作坊的讨论情形,并公开透明相关资讯,每场次都办理网路直播。

(中时电子报)

完整内容同步在于网站的「出来讲」 「中正纪念堂转型给问吗」粉丝专页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