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明哲保利 中国能撑多久

23.12.2015  01:54

自从2011年叙利亚陷入内战以来,几乎所有的中东地区强权,如土耳其、沙乌地阿拉伯和伊朗,还有美、俄等世界大国,都卷入了这场空前的衝突。

然而,中国至今仍刻意置身事外,《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

)杂志指出,北京恪遵「不干预」原则,发布的声明也以此为主轴,大都是象徵性的。每当出现重大危机时,中国都会表达,希望能寻求政治途径解决的立场。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北京便透过「不得罪人」,以及「不选边站」的策略,在中东致力追求能源、海外市场与投资机会等核心利益。

不过,《国家利益》指出,中国这种不惹尘埃的立场,目前已承受来自三方的压力,不久北京可能还是得选边站。

首先,中国有接近一半的石油都从中东进口,中东乱局不仅威胁其能源安全,也危及中国人与中国投资的安全。而认清这点,将有助于一窥北京对中东问题的因应之道。

回顾2011年时,由于利比亚危机升高,中国首度採取在地中海区的军事行动,大举撤侨1.2万人。而这证明,北京愈来愈有能力执行以往无法,也不愿意採取的远程军事行动。

不过,这能力与意愿依旧有限,从北京无法阻止伊斯兰国(IS)处决中国人质樊京辉便可见一斑。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透露,中国曾与IS沟通, 「营救过程已经有了一定进展」,但俄、法等国打击IS的行动,打乱了整个计划,以致营救管道中断。

其次,无论在先前的利比亚,或是后来的叙利亚,美国与盟国的干预行动,都挑战了中国的全球外交。以利比亚危机来说,联合国安理会在表决《1973号决议》,要求立即停火,并授权国际社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时,常任理事国中国虽然弃权,但已为北约军事介入铺了路。《国家利益》指出,这也令人质疑北京「不干预」原则的崇高性。而在国内,这显示中南海的决策阶层已在核心原则上妥协,并在西方压力下太快默许。

而中国对叙利亚採取不干预立场,有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北京认为,在利比亚危机中遭蒙蔽,但不可否认的,这也受到它对地缘政治平衡的评估所影响。而最重要的,就是中俄已达成战略共识,要限制并平衡美国的力量,同时尽量削弱华府强行解决中东问题的能力。

中国社科院中东问题专家殷罡对叙利亚衝突的论点,正充分反映了中国的立场:这场衝突是伊斯兰世界内部的衝突…没有外力干预,这类衝突很快就能达成新平衡。但外力若是干预,衝突将愈演愈烈。

然而,中国对俄罗斯大举进军干预,以支持大马士革的行动默不吭声,却显示它对「不干预」原则已变得不那么坚定。当俄军开始空袭叙利亚境内所谓的IS据点时,《中国日报》所发表的一篇评论便指出,莫斯科的干预是「明智的战略行动」,得以强化它参与对抗IS极端分子的负责形象。

最后,由于IS崛起,更凸显了中国面对维吾尔分离主义,以及新疆恐怖主义的棘手难题。多年来,新疆地区动盪不安,北京将这归咎于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2013年,当时中国的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指出,来自新疆的穆斯林极端分子在中东接受训练,尤其是叙利亚,更是因为危机升高,成了伊斯兰国家、欧洲、北美,以及中国极端分子的训练基地。而这些人被洗脑后返乡,为当地带来严峻的挑战。

美国情报机构估计,在叙利亚作战的2.3万名暴力极端分子中,约有7000人来自国外,而其中约有数以百计「东突」分子。吴思科表示,「中国是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会致力协助中东国家打击恐怖主义,因为这同样符合中国利益。

也因此,《国家利益》指出,虽然北京在国际对抗IS的努力上小心谨慎,但它的利益,还有最近在中东事务的行动上都显示,中国「不得罪人」、「不选边站」的信条不久将成为歷史。

(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