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监测发现 太鲁阁鸟类达210余种

25.12.2015  18:36
白眉鹀。(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提供)

太鲁阁国家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除了峡谷峭壁等地貌,区内鸟类资源丰富,涵盖臺湾栖息在各海拔环境的留栖性鸟类,而于不同季节间的降迁是园区特有的游憩环教资源。

管理处自2012年起,委托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的许育诚副教授进行为期四年的「全球气候变迁生物监测-太鲁阁国家公园鸟类长期监测计画」,日前完成第四年之期末简报。整合研究团队歷年累积繫放成果,呈现太鲁阁地区候鸟的数量和过境期间等基本资料。另为因应鸟类疫病的传染,于繫放过程针对指标鸟种採样并检验可能疫病,提供做为后续相关经营管理及疫病主管机关之参考。 除產出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外,对野生动物保育及推广野鸟保育工作有极大实质助益。

物种调查工作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第一步工作。对于体型较小、习性隐蔽、或是驻留时间较短的鸟种,持续的繫放是调查牠们出现状况的重要方法。累积歷年观察和繫放作业,研究团队将园区内的鸟类名录自152种大幅增加至210种,其中包含58种太鲁阁地区的新纪录鸟种,新记录鸟种多为迁移性候鸟,包含迁移性猛禽(例如灰面鵟鹰、白尾海鵰和鵟等)、迁移性水鸟(例如高跷鸻、小杓鹬和灰瓣足鹬等)以及8种鹀科鸟类(例如冠鹀、白眉鹀和金鹀等)。显示太鲁阁地区鸟类生态的多样性。

除了留栖性鸟类外,也发现了许多候鸟在此度冬,在春、秋迁移季节,亦有许多种类鸟过境园区,显示过境鸟会以太鲁阁国家公园园区做为过境的中继站。这些鸟类在过境地点停留时间较短,有些种类可能会在夜间迁移,不易被观察到。因此,长期、持续的鸟类繫放研究方法对于园区内进行鸟类相关研究有其实质的效益。

此外,该团队也观察到数种低海拔地区的鸟类出现在太鲁阁山区,例如棕背伯劳和斑文鸟。此研究显示太鲁阁国家公园的鸟类多样性,尤其是生性较隐密的候鸟,可以经由更多的观察研究来得知这些候鸟在台湾度冬的生息状况。

(中时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