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小校非拖油瓶 成翻转传统教学推力

01.01.2017  10:04

受少子化影响,小校比率逐年攀升,学者认为可将其视作改变的机缘,「小校绝对不是社会的拖油瓶,而是让大家反省的机会」,藉此翻转过去传统教学模式。

少子化问题日渐严峻,教育部统计,104学年国小生比90学年少71万人,国小12班(每年级2班)以下学校,在104学年共1407所,已占国小校数超过5成,6班(每年级1 班)以下学校则占3成7,50人以下国小为374所(占整体国小校数1成4),几乎是90学年(134所)近3倍。

全国教师工会总联合会理事长张旭政指出,50人以下的小校可能面临裁校危机,加上学校教师编制较少,每个老师要负担的业务也变多,因此有必要进行混龄教学,但对于其他一个年级还有3、4班以上的学校,少子化未必都是缺点。

张旭政表示,过去不少学校空间不足,现在学生数降低,就有多余空间可以用来作专科教室,教师也能投注更多心力在学生身上,反而有助于营造好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品质;但教师员额也随班级数而减少,各县市为避免教师超额,因此多聘雇代理代课教师,但希望能给代理代课教师完整的薪水和福利保障,避免同工不同酬、一校两制。

政治大学教育系副教授郑同僚指出,现在100人以下小校已经超过1000所,不能总以学校小为藉口而关校,这样永远无法解决农村或海岛等地区真正的需求,教育部现在进行混龄教学实验,就是希望找出新的教育模式,帮这些小校找新出路。

「小校绝对不是社会的拖油瓶,而是让大家反省的机会」,郑同僚指出,过去太讲究灌输式的单向教育,现在受少子化影响,学生数变少,可以视作很好的机缘,人和人之间互动变多,教师关注学生个别需求的可能性也变大,尤其过去农村或海岛小校常被套用都会大校的教学思维,现在就是重新调整的好时机。

但郑同僚坦言,刚开始大家对混龄教学很陌生,也有许多质疑,但观察目前试办混龄教学的实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在一起能互相学习,就像传统班级也有个别差异,当大的孩子去教小的孩子,反而会让学生学得更好,而老师改变教学方式,从中看到孩子成长,教师本身也获得更多成就感。

混龄教学虽然有正向效果,推动上也有风险,郑同僚表示,教师不能再用过去传统方式教学,必须重新统整课程和自编教材,若老师不够积极、没有意愿,就会让混龄教学大打折扣,因此政府要更积极协助小校,聘雇真正有教学热忱且愿意留在小校服务的教师,并协助培训、提升知能,才能有效推动混龄教学,成为保留小校的解方。1060101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