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觉和尚发扬禅宗 普台教育

09.04.2016  08:50

民国七十年代初期,当时台北县万里乡芥子山区有一位貌似庄稼汉的僧人,独居简陋茅棚,衣破衲、食粗蔬、勤修苦行,隐居生活刻苦朴实。过路游客向这位修行人请教佛法,大为折服,这是惟觉和尚开始度眾的因缘。

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老和尚8日晚间10时31分圆寂,享寿89岁。惟觉和尚从一位潜迹山林的苦行僧,至今日出家弟子一千多人、皈依弟子遍及海内外,他以禅法接引广大群眾,重兴沉寂已久的中国禅宗,也影响了台湾的佛教界。

位居基隆的十方大觉禅寺乃禅宗开台重镇,踞山面海,清净绝尘。开山祖师灵源老和尚,为一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嫡传法脉,民国42年,应请来台,发愿致力弘化度眾;惟觉和尚躬逢其时,三十余岁前后,在大觉寺依从灵源长老剃度出家,字号知安,法名惟觉。在十方大觉寺,他发大愿心:每天凌晨两点钟,当僧眾们还在养息时,担任香灯职务的惟觉和尚就已经起来整理大殿,内外环境打扫得乾乾净净,在僧眾们午后养息时,常独自留在大殿礼佛,不稍休息。

在繁重的劳务上,惟觉和尚精进不懈,总见头戴一顶斗笠,视线不超过一公尺的范围,收摄六根,专心用功。不断精勤努力,遂深契实相念佛,禅净一如的至理。

由于修行上的进境,惟觉和尚决定闭关专修,更上层楼,离开了十方大觉寺,先后到过宜兰吉祥寺、新竹圆明寺、香港大屿山等地闭关。民国六十年代末期惟觉和尚从香港返回台湾,住在台北县的石碇、平溪,有时到台北市信义路的一处讲堂授课。后来几位居士发心在万里灵泉寺现址买了一小块地供养惟觉和尚,盖了一间简陋的茅棚,惟觉和尚继续清修生涯。

民国七十四、五年间,阳明山国家公园内兴筑了一条產业道路。恰巧这条道路经过茅棚的前面,惟觉和尚独居用功的情形逐渐被过路的游客知道。

据一些最初接触惟觉老和尚的弟子们说,当时惟觉和尚看似庄稼汉,朴实厚重,生活很刻苦,身上穿的是缝缝补补的破旧衲衣,日常佐餐的是自己种的辣椒、地瓜、地瓜叶及自制的泡菜。居士们看到惟觉和尚日子过得这么艰辛,有时候会带些食物供养,但惟觉和尚都不吃,原封不动的摆在桌上好几天。

许多路过的访客看到竟然有这么坚忍修行的师父,深受感动,于是开始向惟觉和尚请教佛法或是人生的问题,并发现惟觉和尚智慧如海,总是提供非常圆满的答案。逐渐地,访客变成了皈依弟子,再经由弟子的口耳相传,惟觉和尚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

由于慕道求法者日渐增多,惟觉和尚有感于机缘成熟,因而应请创建了灵泉寺。民国七十六年有四个人出家后,成为灵泉寺的第一批僧眾,请法供养的在家居士也有两三百人。

惟觉和尚亲自带领弟子花了三个月时间,翻盖一间小小的玉佛殿,举办了灵泉寺第一次的「禅七」,参加的僧俗弟子约有二十多人,此次极小规模的禅七,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史页,民国八十年十一月,一连四十九天无间断的七期禅七,震撼了海内外佛教界。

惟觉和尚应机施教,禅法极为活泼圆融,并无固定形式,往往一棒一喝,一言一举,乃至一默一止,都可使学人受益良多。在禅七中,大和尚开示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三个法门,以指导学人禅修,直契心性。

惟觉和尚躬亲主持禅七近百次,亲炙学人逾数十万人,涵盖行政、工商、教育、司法、文化、科技、艺术、医学、传播等各界,并有许多海外僧眾及居士返国参加,还恭请惟觉和尚前往美加主七。近世以来,禅法隐没,禅师难遇,惟觉和尚以禅七指示禅修之正途,扬声海内外,普传心法。

除了禅七之外,惟觉和尚也常应各界邀请,开示佛法。每年的无遮法会、弘法大会,吸引成千上万的社会人士前来听闻佛法,许多人在惟觉和尚慈悲、智慧的摄受下,蒙获法益,踊跃布施房舍供作道场,接引初机,对于转移社会风气、净化人心发挥莫大功能。

由于惟觉和尚弘扬佛法,大振宗风,闻名前来参访、皈依、受戒甚至剃度者急遽增多,灵泉寺道场空间早已不敷使用,惟觉和尚有感于弘法之任重大,决定于南投县埔里镇兴建规模宏伟之新道场中台禅寺,以此接引更多学人,济度更多眾生。

惟觉和尚常提示四眾弟子:「但愿眾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为修行方针,救护眾生之本愿;惟觉和尚以身教、言教,真实体现佛法。

为培养学养俱佳的下一代,贡献社会,服务人群,惟觉老和尚积极创办普台国小、国中、高中。歷经六年寒暑精心规画,小学部于2004年开学,国中部自2006年招收七年级学生,普台高中也于2009年8月落成开学,实践普台国小、国中、高中「三学一贯」的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以培养才德兼备的社会栋梁。

文物是佛法递代千古相承的歷史见证,惟觉老和尚为推广佛法艺术化、保存传统文化,中台禅寺自草创时期,就致力筹备中台山博物馆,除了发扬、弘化佛教艺术,更进一步保存、修復整理佛教文物,经歷二十多年,在十方善信的期盼与护持下,中台山博物馆于2009年10月3日隆重开馆,藉由佛教文物的展示,增进大眾对佛教歷史文化的认识,进而于佛法生敬信心,植下生生世世的菩提道种。1050409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