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九州市 打造全球首座氢能城
日本北九州市2011年即打造了全球首座氢能城,将工厂生產的氢气,利用铺设在地下的配管,输送到商场、家庭、加氢站等。这座氢能城成功运转4年后,至去年3月告一段落,拟于今年5月当地召开G7能源大臣会议时再度启动。
日本政府为了达成减少温室效应气体,达成减排目标,选择北九州市等城市作为「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北九州市的东田地区6年前再被经產省选为新能源实验城,而「北九州智能社区」于2010年正式诞生,「北九州氢能城」也是实验项目之一。
「北九州智能社区」面积约120公顷,有约6千就业人口、1千居民以及70家企业。这个社区在政府、企业和民眾的配合下,利用热能、氢气、太阳能、风力等各种新能源发电,达成「能源自產自消」(自行生產、自行消费)的目标。
这座智能社区的建设经费预算为120亿日圆(约新台币35亿元),其中2/3约80亿日圆(约23亿余元)来自中央政府,30亿日圆(约8.7亿元)来自民间企业的投资,其余是北九州市政府的预算等。
北九州氢能城是利用邻近的「新日铁住金」八幡制铁所在制铁过程中產生的大量氢气,经由铺设在地下1公尺处,全长1.2公里的配管,输送氢气到配合实验的家庭和各个设施。
北九州市环境局环境未来都市推进部氢能社会创造课课长田原温介绍说,由于氢气无臭无色,为防止氢气外泄的意外,特地添加了臭味。
铺设碳钢配管时,採取多道安全防范措施,例如,为防止其他工程造成配管损伤,在配管上方50公分处,铺了一层印着「留意氢管」字样的塑胶布,同时与配管并行铺设了可探测振动的光纤。
这里的实验住宅每户都安装了3机1组的家用氢燃料电池,停车场则设有发电、充电装置,紧急灾害发生,可利用燃料电池车(FCV)的马达发电,供应家庭6天的用电,燃料电池车还可移动至避难所供电。
日本全国至今约有80处加氢站,其中北九州市有2处,这里的智能型氢燃料电池加氢站採用本田汽车公司开发的高压水电解系统,减少了设置的面积,今后还预定利用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的电力,自行制造氢气。
社区内还活用网路通讯技术,建立智能供电网。「社区节电所」掌握、分析社区内每个时段的用电量,用「目视」便可清楚看出能源消费情形,并以「浮动价格」向用户收取电费,用电高峰时收费高,深夜等时段收费低,藉以让民眾养成省电的好习惯。
电费浮动价格收费法从2012年起实行两年后,便降低了用电高峰时约20%的用电量,还减少了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北九州市长北桥健治3月初在市公所受访时表示,氢能燃料电池车只排水,不排废气,可看出氢能是极致的能源。但氢能城尚属实验阶段,成本过高及安全性如何确保是两大需克服的课题。
北桥指出,北九州市出身的现任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日前访问北九州市时还提及,「考虑将北九州市氢能城的模式,运用在2020年东京奥运选手村上。」
被问到真正的氢能城何时才能真正的实现时,北桥表示,现在日本正努力推动技术革新,相信不远的将来可望实现。
日本政府5月将在北九州市召开G7能源大臣会议,北九州市从公害严重的都市转型为环保绿化都市,是其雀屏中选的主因。
日本于明治时代1901年时,在北九州市建了首家国营制铁所,北九州市的工业发展引领了日本的近代產业发展,但在经济急速起飞的1960年代,北九州市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时北九州市的天空弥漫着工厂排出的废气,民眾自嘲天天看得到彩虹的天空,沿岸的洞海湾因为工厂废水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变成连鱼都无法生息的「死海」。
当地的妇女会用心拿出实验数据,向市政府和企业控诉环保的重要性后,市政府于1970年制定「九州市公害防止条例」,企业也配合改善生產过程,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
到了1980年代,北九州市奇蹟似地克服了公害,重现绿地、蓝天、碧海的市容。北九州市现在更积极地向国际社会分享过去克服公害的经验。
(中时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