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健英3年驻港 移转台湾人文空气

17.04.2016  12:08

卢健英3年前从媒体转战政务官,一跃成为文化部驻港机构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这3年卢健英把台湾的人文空气带到香港,用人情味交朋友。

过去担任艺文记者多年的卢健英,曾担任中时晚报艺文生活中心副主任、「PAR表演艺术」杂志总编辑、台北国际艺术村第一任主任、台北市文化局研发室研究师等,并且实际投入节目制作与策展,2013年派任至香港接下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回顾这3年,她说最大的收穫是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不过,这3年也是香港最动盪的3年,包括雨伞革命、铜锣湾书店股东及员工失踪事件、独立电影「十年」鼓励香港人发声却遭中国大陆封杀;不只香港,台湾这3年也发生洪仲丘事件、太阳花运动、毫无政治背景的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国际间欧洲难民潮问题、恐怖组织攻击等,综观这3年,全球都不安定。

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作为台湾在香港的文化橱窗单位,它不像纽约或巴黎台北文化中心介绍台湾多元文化为主轴,每年有上千名港澳生来台念书,港澳对台湾多的是熟悉,而每年光华新闻文化中心在香港举办的「台湾月」、澳门举办的「台湾周」,除了是引介台湾表演艺术团队到香港外,更多的是藉由台湾团队身上重新看见香港。

卢健英上任的第1年,香港2013「台湾月」命题为「野台湾」,把在台湾乡镇市区走遍的纸风车剧团拉到香港办户外演出,看户外表演台湾人习以为常,但在香港却很少见,展现台湾庶民生活。

2014年的「台湾月」以「故事台湾」为轴,在有如大稻埕的香港西营盘街区举办阿卡贝拉户外音乐会,随着陆客及快速商业化变迁下,港人生活越紧凑冷漠,却因这项活动使西营盘產生些微转变,活动当天有居民主动提供免费食物给民眾,卢健英认为,「重新处理公共空间,人情味就会出现」。

2016年在澳门举办「台湾周」,以「为岛屿说故事」为题,邀请5组在台湾没有大头衔的文化工作者,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徐芳筠放弃高薪回台湾,打亮台南风神庙;剪纸艺术家杨士毅从剪纸中找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服饰品牌「彩虹来了」创办人高耀威在台南正兴街串起街坊邻居的互助生活等。

这5组人马在澳门演讲时,每场都有人落泪,卢健英说,「港澳人士在他们身上看到可以为自己社区、土地做一点事情的渴望,在台湾的青年身上,他们更看到翻转价值的方式」,这也是近几年台湾创造的新人文风景,吸引人的不再是景物,而是能为这块土地做些什么的热情与勇气。

香港是卢健英居住第二久的城市,「离开台湾之后才看到台湾并不孤单,尤其在做人的本质及文化的自由上」,她认为,台湾是华人社会走在前面的民主实验场,在理想的追求上不无一再脱轨再反省的经验,但也一次次看到民间力量的茁壮,这是无法挪移西方经验的公民社会进程。

不过,她认为,台湾仍要学习与国际对话,每个事件后展现反省能力,尤其在台湾不像香港处处讲求KPI,是有空间、时间去推动着墨一些事情。

问卢健英这3年来最大收穫?沉默半晌才说出,「交了很多好朋友,他们都对台湾很友善」,问她这问题怎么想这么久,卢健英眼神看着窗外,略有哽咽,「美好需要等待,但中间不能停止努力」,彷佛道出这3年在异乡,她也如同那5组青年文化工作者,在资源有限的状况下,仍然把台湾人文价值传递到港澳民眾心中。1050417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