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首次发现古柴塘遗迹

28.12.2015  19:24
图为钱塘江首次发现古柴塘遗迹。(图/中国水利博物馆)

钱塘江大潮中外闻名,自古以来形成诸多水患。为此,当地千年以来就有修筑海塘以减少大潮衝击海岸的传统。杭州考古专家今年首度发现了钱塘江古柴塘遗迹。

柴塘是古人用柴、土间层加压筑成的一种海岸防护工程。据《东都事略》记载,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的一次大风潮中,杭州城西北堤岸崩决,潮水逼近,危在旦夕。转运使陈尧佐与杭州知州戚纶商定改用薪土筑塘。从开封等地调来工匠,採用黄河上的埽工技术,在杭州至海寧一带筑成了柴塘,有效地防止了海潮的衝蚀。

和其他型式的海塘相比,柴塘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自身重量小,大大低于石塘和竹笼塘,能够适应软质基础;二是富有整体性和柔性,抗衝能力强,能经受潮浪衝击而不溃。由于这些优势,柴塘受到工程人员的广泛重视,代代相沿採用。

新华社报导,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杨金东说,今年6至9月,他们在杭州市萧山区塘湾村的北海塘遗址发现了保存基本完整的古代柴塘。柴塘埋藏在离地表2到41公尺深度,东西走向,长10公尺,南北宽13.3公尺,高约3公尺。

根据古柴塘中的一枚明代铜钱「万历通宝」,考古专家推断,它的歷史不会晚于明代,也不会早于宋代。

杨金东说,这段东西走向的柴塘分为北侧的塘身和南侧的护塘体,塘身宽6.3公尺迎水面呈斜坡状,底部用成捆的柴条平铺,其上向迎水面倾斜铺筑八层柴条,每层柴条间是10公分厚的土层,而最高层柴条的上方是1公尺厚的夯筑黏土层。护塘体宽约7公尺,用沙黏土逐层夯筑而成。

据史料记载,柴塘的优点是自身重量小,适宜各种地基,特别是地基软弱、承载力低而潮流又强劲的地段,同时,它具有柔性,抗衝能力强于普通的土塘,还能就地取材,费用较省,易于施工。但是它也有薪柴易腐烂、塘体不抗风的缺陷。由于其具备的上述优点,至今还被一些地方用于抢救水患。

(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