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台青看两岸关系 意识形态包袱小

21.05.2016  18:45

新政府20日正式上台,两岸关系持续受到关注。有新一代到大陆发展的台湾年轻人表示,他们没有太强的意识形态包袱,对未来两岸关系也不是太担心。

昨天是蔡英文总统发表就职演说的日子,许多在大陆已经待了10到20年的台商紧盯电视转播。上海市台协会长李政宏、台商组织「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议联谊会」会长王屏生相当关注总统蔡英文的两岸论述。

不过,新一代到大陆念书和创业的台湾人表示,身边无论是大陆或台湾的年轻人,多数都没有太强的意识形态包袱,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也没有绝对正面或负面的想法。

来自台湾的乌仕明是北京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在当前鼓吹创新创业的风潮中,他同时也是一名创业者,和朋友成立「亚克管理谘询顾问公司」,帮助想创业的人瞭解相关法规流程,并与各项扶助政策对接。

乌仕明说,早年许多台商偏重传统制造业,需要的生產要素支持较多,也享受大陆政府提供的租税或土地优惠,他们可能会比较担心两岸关系变化导致经商环境改变。

但年轻一代到大陆就学就业的台湾人,跟这里的人比拚多是看个人能力,需要跟政府官员建立关系的情况少。

即使大陆已设立数十个「两岸青年创业园区」,想吸引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创业,但乌仕明说,许多政策落实仍需要时间,这些人还没享受到政策的便利性,就算两岸关系变化导致政策改变,也不觉得受影响。

乌仕明看好中国大陆广大的发展空间,今年不到30岁的他,决定至少会留在这里10年。

他曾接触过一些到大陆交流的台湾青年,其中不乏参加318学运者,个别人或许有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但不会去公开讨论。面对大陆这个庞大的邻居,他们愿意先来瞭解。

长期对台商做调查研究的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副教授邓建邦对中央社记者表示,媒体常过于简化区分「台湾人」和「中国人」,其实跨界工作是全球现象,不应该用政治属性来定义移动工作者。

他说,早期在大陆,「台湾人」是一个特别的形象,可能代表「有钱、有关系」,但新一代的独立移动工作者则是以专业能力取胜,而非职位取胜,和当地人的相处也不是「我上你下」。

曾经有台湾年轻人告诉邓建邦,希望在大陆创业成功后,可以对台湾造成一些影响和改变。

邓建邦说,多数台湾人对国际移动工作者的看法太僵化,其实这些在外工作者可以是台湾的资產,而台湾也需要有好的政策吸引海外人士前来。

他认为,除非新政府重回前总统陈水扁执政时期有强烈的政治表述,否则短期内两岸间的人员交流和投资会持续,而民眾对新政府的期待,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台湾更有竞争力。1050521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