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亚洲研究:标靶治疗「提早用」无恶化期延长一倍

24.11.2017  19:59
2017年11月24日 18:09 中时 倪浩伦 今年于新加坡举行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大会,会中首次发表一项针对亚洲人的非小细胞肺癌调查。(倪浩伦摄) 新加坡肿瘤内科专科医师曾文耀(右)和其收治的癌友哈里Hari(左)。(倪浩伦摄)

肺癌已是亚洲「洲病」,全球超过一半的患者在亚洲,其中更超过8成为「非吸菸造成」的非小细胞肺癌,一大致癌因子为体内基因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只能接受第一线标靶疗法,待產生抗药性后、再改第二线标靶。最新国际研究发现,若将原用于第二线的标靶疗法(第3代标靶药)放到第一线来用,不仅减少副作用,抗药性更晚了8.7个月才出现,该成果已发表今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大会。

非小细胞肺癌当中,约有4成患者是因体内EGFR基因突变,目前有3种标靶药可作为第一线治疗;但研究显示,使用第一线标靶者,平均9~13个月后会產生抗药性,主因之一是另一个基因T790M突变,此时便会改用第二线标靶治疗。

今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大会,发表了一项现正持续中的最新跨国研究数据,该研究收治包含台湾在内的29个国家、556名肺癌患者,期别皆为3期以上的EGFR基因突变者,当中有6成为亚洲人;研究成员之一、南韩延世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赵炳哲(Cho Byoung Chul)说,在患者的第一线治疗上,医疗团队分别给予传统的第一线标靶,和本应第二线才用的第3代标靶药;研究发现,药物的反应率彼此相去不远,分别为76%和80%,但后者却大幅延长產生抗药性的时间。

包含收案时间在内,该计画至今已进行了将近3年,也是首次发表亚洲人种的最新分析结果。赵炳哲指出,双盲测试结果显示,使用第一线标靶者,平均10.2个月后会出现抗药性,但若是直接用第二线标靶者,抗药性则会在18.9个月后才出现,时间相差近一倍,且不同于第一线标靶会有皮疹、口内疮等副作用,第二线标靶副作用小,能让患者维持更好的生活品质。

新加坡肿瘤内科专科医师曾文耀说,他日前收治一名65岁的印尼籍男性哈里(Hari),因久咳不癒就医,儘管从不吸菸,却遭诊断出罹患肺癌3期,歷经数次化疗后依旧復发转移,经检查发现他为EGFR基因突变者,便给予第一线标靶治疗。却在一年内因T790M基因突变而產生抗药性。

曾文耀强调,治疗期间,哈里出现发烧、腹泻、红斑等副作用,相当困扰,且在一年内因T790M基因突变而產生抗药性,从年初开始接受第二线标靶治疗后,病情稳定且副作用减少,生活品质大幅改善。他补充,不要因为自己没吸菸就忽略肺部健康,仍需透过定期检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效果。

(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