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之乱 大明王朝自欺的谎言?
倭寇一般是指13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沿岸的海盗,惟歷史上前期的倭寇,确实以日本人为主体;但后期的倭寇,则以中国人为主体,《明史日本传》有云:「大抵真倭(日人)十之三,从倭者(汉人)十之七」;《嘉靖实录》里也说:「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之所以会產生这种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倭寇」,与明代严厉的海禁政策有很大关系,其中,1529年停止中日贸易,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转折点,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倭寇」愈演愈烈。对此,嘉靖朝官员唐枢,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事实上,在嘉靖年间,身处抗倭第一线的基层将领万表,就对从地方到中央都在「混言倭寇」的做法非常不满,万表说:海贼大头目王直、徐碧溪的亲属子侄,都住在杭州等地,逍遥法外;王直等贼寇四处荼毒生灵,地方官却每每上报说是「倭寇」进犯,真是自欺欺人。
因为有这种背景,「倭寇」的行为就常常显出一种复杂性。譬如,大头目王直,在地方政府默许其对日通商时,曾一度积极参与抓捕倭寇;而当地方政府改变态度后,王直又转做海贼,招募日本浪人打出了「倭寇」的旗帜。沿海民心也同样游移不定。万表感慨:杭州的店家,明知对方是海贼,仍然「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地方百姓,对待贼寇,也「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甚至,漳州一带的假「倭寇」回乡,「皆云做客回,邻居皆来相贺」。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的说法最夸张:「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督抚将帅,所有人都是贼寇。
明朝官方不愿承认动乱的源头是海禁政策;另一方面,把动乱归因为「倭寇」,又适足以强化海禁的合理性。直到40年代,歷史学家范文澜在40年代指出,「嘉靖时代的倭寇,明朝应负激成祸乱的主要责任。」50年代,又有尚钺、吴晗等人,认为嘉靖年间的「倭寇」,其实是一场内乱,乃是「东南沿海工商业实力人物」和「明王朝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中时电子报)
新闻来源 康熙为何5谒明朱元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