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儿子摘一银一铜 陈传慧:激动又感动
来自台湾的陈传慧或许很多人根本没听过,不过她的儿子陈海翔(Alexander Massialas)可是新出炉的奥运银牌和铜牌得主,陈传慧和全家共同于巴西见证陈海翔在这次里约奥运会的钝剑(foil,又称花剑)项目,为美国队摘得一银一铜,心情非常激动和感动。在儿子凯旋荣归后,陈传慧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本报在8月9日率先披露,奥运摘银的美国选手陈海翔跟台湾有很深的渊源,是优秀的台裔混血子弟,他的母亲陈传慧在台湾土生土长、外婆也还住在台湾,使得外界对于这位培养出奥运儿子的台湾母亲格外好奇。
一向鲜少在媒体上曝光的陈传慧向中时电子报表示,当她在里约奥运场上,见证儿子获颁银牌的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动,「当然是非常激动,而且是非常感动,最主要就是,我一向告诉我儿子,不管他得不得奖,我最感动的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儿子。」
来自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华裔混血青年陈海翔,在里约奥运男子个人钝剑项目摘得银牌,又与队友一起摘得钝剑团体项目的铜牌,是美国自1932年洛杉矶奥运以来,首度有击剑选手在同一届奥运获得2面奖牌,也是美国相隔半个世纪以来,首度在该项目再赢得奥运奖牌。
家中出了这么优秀的击剑选手,尤其在赢了奥运奖牌之后,生活是否有所改变呢? 陈传慧表示还是以平常心看待:「当然比赛完了以后会忙一点,但是我们的生活讲起来一切就是很平淡,但是有时候中国人说的『平凡就是福』。」
妈妈是台湾人 美击剑选手陈海翔摘银在台湾念到大学才出国的陈传慧,经常用中国人流传的哲理教导孩子。由于陈海翔和妹妹两人一年到头都在击剑场上比赛,她教导她们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们出去不管输赢回到家都是一样,所以说我们尽量就是把在家的生活过得很平常,但是我认为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总是跟他们讲,赢了高兴一下,也不要过分的高兴;输了会难过,也不要过分的难过,回到家好好吃一顿、睡一觉,第二天都好了。」
陈传慧在台湾土生土长,从国小、国中到高中,都是就读光仁音乐班,后来走的也是音乐这条路。高中毕业后,她到文化大学念国乐系,因为她认为学国乐比学西乐更有意义,「但是来到美国以后,就学了2年作曲,因为我中西乐都通,也有很强的乐理基础,但是学了作曲后,也很高兴学到这些音乐幕后的一面」。
个性非常低调不爱出风头的陈传慧,觉得自己没有音乐的发表欲,反而喜欢教学,所以又到德州休士顿大学修读钢琴教学硕士,取得学位后从此走上音乐演奏与教学这条路。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先生Greg Massialas,两人一见锺情,便踏上异国婚姻,生下2个混血儿–22岁的陈海翔和他19岁的妹妹。
来自希腊的Greg在击剑体坛也大有来头,他连续三次担任美国男子花式击剑队教练,年轻时也是美国队的奥运击剑选手,虽然并未得过奥运奖牌,退役后展开击剑教练的职业生涯,目标就是要培养美国的击剑选手赢取奥运金牌,他开设的击剑俱乐部吸引许多学生加入,一对子女也是其学生。
陈传慧婚后担任钢琴教师,陈海翔小时候也跟妈妈学钢琴,只是后来反而对击剑比较有兴趣,7岁开始跟父亲学击剑之后,梦想就是要当奥运金牌运动员。
陈传慧也谈到,之所以长期支持先生发展击剑事业,花费十多年岁月培养奥运选手,跟自己多年来学音乐有关,「因为总是觉得你做一件事情就是一份热爱,看着先生对击剑的热爱,对所有学生真的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一步一步地走,我非常的感动,所以尽量的支持他,那我就是尽量做到让他无后顾之忧,让他回到家来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因为他工作的时候出去比赛的时候压力也很大。」
陈传慧现在在台湾还有亲人,是高龄九旬的母亲,即使移民到了美国,教育下一代的观念还是受父母的影响最大,「我父母总是教我们每天要高高兴兴的,天天要过一个很健康很快乐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对孩子的目标也是,就是希望他们很健康很快乐。」
陈传慧每年总会回台湾2-3次探望母亲,而先生和孩子在全世界到处比赛时,有到亚洲也会特地回台湾探视岳母和外婆,全家对台湾都非常熟悉,也非常有亲切感。目前是美国名校史丹佛大学学生的陈海翔,从小曾就读旧金山的中美国际学校,说得流利的国语,和外婆沟通也完全没有问题。
(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