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军攻陷南京保留的唯一国军

23.09.2016  23:34
南京中山陵一度有国共两军共同守卫站岗。(图/王爵暐摄)

在大陆和台湾,国民党失去政权后都有诸多不堪。但1949年春,解放军渡江战役攻克南京,两军激战之际共军未赶尽杀绝,奉命暂时保留一支国民党部队,原因何在?

北京晨报》22日刊登「解放军攻占南京后为何保留了一支国民党部队」文章,原来这支部队是南京中山陵守卫部队。攻城前,中共中央和总前委对中山陵非常重视,「必须严密保护。」

●中共军政高层重视中山陵

共军渡江战役总前敌委员会成员包括: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等。

文章称,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上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所在地;「中国民主革命先驱」是中共对孙中山的歷史及政治定位,国民党则称中山先生为国父。

国民政府在中山陵有拱卫大队,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曾用大炮轰击中山陵。中山陵第六层平臺西侧一尊铜鼎的外壁上,现今仍遗留一体写下决心书,「与中山陵共存亡」,并在孙中山陵寝旁举手宣誓。日军攻破南京城后,共有26名拱卫队员为中山陵英勇捐躯。

●日军炮轰中山陵守卫部队死亡

1945年南京光復后,国民政府重新修缮了中山陵,成立了新的中山陵拱卫大队。

1949年初,随着辽渖、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结束,解放军部队直逼长江南岸,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渡江战役发起后,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陷,统治中国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宣告覆亡。

文章表示,4月24日凌晨,解放军35军105师315团前卫营2营在该团副政委刘志诚和石副团长的率领下,奉命在南京追歼南逃的敌人。侦察员报告说发现中山陵门外还有一部分国民党部队残余。

●共军决定不对中山陵动武

这支国民党部队正是中山陵的拱卫大队。刘志诚和石副团长都意识到,拱卫大队是一支特殊的武装队伍,负责警卫孙中山先生陵墓,绝不同于国民党参加内战的一般军队,因此只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决不能轻易动武。

经与负责管理中山陵的代处长范良和拱卫大队大队长王全中校接触后,很快就顺利达成协议: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臺;拱卫大队把枪支弹药造册交给解放军,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于是,解放军和平接管了中山陵。

刘志诚迅速将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同意他们的处置方案,并决定解除他们追击敌人的任务,改为警卫中山陵。随后,部队开到中山陵园广场集结,正式接管了中山陵、天文臺等地。

随后,刘志诚等人由王全陪同察看了蒋介石和孙科的公馆。蒋介石公馆又名美龄宫,据王全介绍,这是蒋介石、宋美龄做礼拜的地方。美龄宫建筑金碧辉煌,内部陈设十分豪华。孙科公馆外表虽不起眼,但内部家俱和装饰同样富丽堂皇。 刘志诚对王全说:中山陵内所有国民党要人的公馆,我们解放军全不进驻,仍由你们看管,听候将来新的南京市政府前来接收。

●国共部队共同守卫中山陵

此时,中山陵谒陵每个哨位上都由两名士兵值勤,一个是身穿解放军军装的战士,手持钢枪;一个是身穿国民党军服的拱卫队员,徒手站立。他们相向而立,配合默契。

国共两军和平衔接、同站双岗、共同护卫中山陵的画面,在中国国共两党的歷史上,实为罕见。

在国民党方面,共军渡江前夕,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去陵园谒陵辞别,范良向他请示:共產党军队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孙中山)先生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不要离开。

范良又问人员和武器装备怎么办?孙科说:都交给他们就是了。4月23日下午3点,范良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各分驻所集中,加强对陵墓的保卫,并规定:日间巡哨岗位一律仅带刺刀,夜间除门岗外,暂不出巡。遇到解放军,不要主动挑衅。

共军方面,105师有陈毅司令员亲笔手令,毛泽东也以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亲自指示攻克南京的一线部队一定要「注意保护南京的孙中山陵墓,对守陵人给予照顾。」

中山陵除了拱卫大队的士兵外,还有不少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他们怎么安排呢?刘志诚经请示上级后郑重宣布,这些人如果愿意留下继续为中山陵工作,新的南京市政府会全部留用。

1949年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从1949年4月24日和平交接到1949年7月底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的特殊时期。

1949年8月,解放军胜利完成了接管和护陵任务,撤出中山陵。随后,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市园林管理处。

(中时电子报)

更多两岸故事在两岸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