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病关系紧张!医疗服务业化从业辛酸调查

28.08.2016  22:34

医病关系紧张、医疗暴力频传!前(24)日上午,新光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黄中研,于门诊期间,遭歹徒当眾持铁棒闯入诊间攻击,造成手臂、腿部外伤。而近日艺人发烧急诊久候未果,上网发文怒批医师没医德;亦有病患家属因拔针头见血认为医疗处置不当而痛护理师;家属不满急诊处置方式,聚眾五人围殴男护理师…等。究竟民眾就医心态有了哪些改变?医疗產业是否真被「服务业」化?

根据1111人力银行医护专区针对医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有超过9成1的受访医护人员,曾遭受病患或其家属不合理对待,其中又以「言语辱骂」、「被投诉」、「互动态度不佳」最多。而受到恶意对待的当下,有5成9的受访医护人员会「选择隐忍」,其次则以「找院方/主管处理」、「言语回击/训斥对方」较多。事后更有近6成坦言「不会向院方申诉」,而默默承受;另4成有向院方申诉者中,多数「被口头安抚」、「被要求向病患/家属道歉」或「由院方/主管直接找该病患/家属理论」。

进一步交叉分析的结果显示,「精神科」从业人员被不合理对待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急诊专科」及「復健科」;而「耳鼻喉科」则相对最少。1111人力银行副总经理李大华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常识的普及,以及健保制度造成的医疗廉价化现象,让医疗资源不再遥不可及,甚至在便利、便宜的「亲民」氛围下,越趋朝向「服务业化」发展,使得民眾枉顾医疗专业,误以「消费者心态」对医疗行为上有过度期待,在医病认知落差下,造成医疗纠纷不断,甚至演变成医疗暴力,让目前倍感压力的医疗从业环境犹如雪上加霜。

李大华进一步分析,医疗人员受过专业训练,面对病患的紧张情绪往往已有因应之道,然而,在医疗普及的现今,民眾对医护专业的尊重不如以往,将过度扩张的消费者意识误用在医疗行为上,因此更容易產生争议及纠纷,调查显示,病人的恶言相向等情绪反应,多数医护人员为完成医疗处置,会选择隐忍、默默承受;但调查中也反应出,少数情节较严重或需院方协助处理的案件,即便告知院方,仍被安抚甚至反被指责或要求息事寧人,未给予公评,反成为医护从业人员的梦魇,甚至助长民眾错误的就医态度,成为医疗暴力的恶性循环。

李大华进一步指出,从科别分析,精神科面临非理性病患的机会较大,因此无法预期的暴力行为自然比例较高;急诊科则因状况紧急情绪起伏较大,加上检伤分级观念不佳,医疗人员也成为病患及家属情绪出口的受气包;而復健科属于慢性疾病或需长期治疗者或年长者,病患及家属的情绪长期低落,也成为医疗暴力的未爆弹。

护理师护士公会全联会秘书长曾修仪指出,台湾目前的护理师执业率仍在61%在国际间偏低,护理师离开工作环境,则多因薪资与工作不成比例、护理环境欠佳等原因,而医疗纠纷及医疗暴力亦属其中。虽然,现行医事法已加重医疗暴力的刑责及罚锾、不少医院亦开授防身术及暴力前兆课程以预防暴力事件,同时院方的处理方式也渐朝向不姑息的态度,但整体医疗暴力的预防,仍待有关单位强力宣导,才能达到防范的效果。

心臟外科主治医师杨智钧认为,现今医疗纠纷频传,与医病双方的认知差异及不信任感有关。建议医生应多考量家属的情绪,「要解决事情、先解决心情」,建立更多的沟通空间与机会;同时也提醒病患及家属,就医前应对病情做好更多的心理准备,而不是单方面不接受医疗结果而迁怒于医疗人员。

(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