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境的《交陪》艺术志今发表

18.03.2016  14:16

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结合臺湾当代艺术家访查传统艺术酝酿而成的《交陪》艺术志,今(18日)正式发表。新书发表会上,参与本计画的不同世代艺术家及专家学者云集,包括策展人龚卓军、摄影家张照堂、林柏梁、沈昭良、陈伯义、Rich John Matheson,都现身分享参与计画心得。

传统信仰一向是臺湾当代艺术重要资源,大臺南的科仪、戏曲、阵头、彩绘、剪黏、交趾烧不仅已有数百年的传承,更拥有无限再创造的潜力。这些潜在的文化资產,如何转化为当代艺术形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2015年起,市府文化局特别与国立臺南艺术大学视觉艺术研创中心及臺南艺术公社合作,邀请国立臺南艺术大学策展人龚卓军策划信仰艺术踏查计画「友境的交陪─联庄的精神地理学」,集结臺湾当代重要艺术家,深入认识及调查臺南丰富的信仰文化,据以重新思考及创作艺术作品,彰显臺南当代艺术的新样貌,《交陪》艺术志的出版,正是计画的重要项目。

交陪》艺术志书名取自臺语的「交陪」(Kau-Puê),原意为应酬、交际来往。相关联的「境」字,则是以庙宇为核心的祭祀圈;在臺南的庙会节庆传统中,「交陪境」、「交谊境」与「友境」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些立基于妈祖与王爷信仰所自发形成的民间庙境组织,也是一、两百年来臺湾在地最特殊的民间结社活力来源。透过遶境活动,不同信仰区域的庙宇之间能產生许多相互的对话及连结。

若以艺术创作领域的角度来看,臺南在地的艺术家,近十年来也逐渐形成相互「交陪」、相互联结的网络,文化局及策展人即以此观点出发,期以援用传统信仰的「交陪」概念,以《交陪》艺术志为凭臺进行出版、研究调查及展览,创造多元跨界连结,将庙宇、艺师与美术馆、博物馆甚至社区相互编织为更紧密的联络网。

本次发表会一口气发表四期《交陪》艺术志,主题为「近未来的神祇」、「大地、信仰、限界艺术」、「祖灵打卡─微言的牵引」、「出神的身体」,各期分别採访了成大歷史系萧琼瑞教授、在地文史专家黄文博老师、传统彩绘修復师蔡舜任、艺术家梁任宏、李俊阳及何家兴等不同世代的艺术家、艺师及学者,集中探讨在地信仰与本土艺术的关联。

(中时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