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失智污名化 屏基协助患者走入社区

23.03.2018  13:05
2018年03月23日 12:44 中时 林和生 柯菊缎(左2)教导孩子如何编织花环,破除外界对于失智症的刻板印象。(林和生摄)

「这是勇士的头饰,有很多山猪牙装饰,表示他很会打猎」,78岁柯菊缎把部落事务说的活灵活现,近期被诊断出有失智前兆的她,仍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希望透过自身行动来向外界证明,不要以为罹患失智症就没有用!

依据研究推估,台湾目前有26万失智症人口,到2031年将达到47万人;届时每100人中就超过2人罹患失智症,尤其偏乡失智症盛行率更达14%,将是都会区的2倍。

柯菊缎长期在三地门乡地磨儿小学担任文化教师,介绍排湾族传统文化与歌谣,但最近她常记不住事情,忘记次数愈来愈频繁,怀疑自己得了失智症;73岁潘鲜明于今年初被诊断患有轻度失智,在女儿鼓励下,尝试参与社区辅疗活动,动手编织头饰及月桃叶,不仅减缓退化,更重新看见自己价值。

屏东基督教医院失智症整合照顾团队心理师林勇胜说,由于国人对失智症认识不足,除对病情没有警觉,也让大眾对失智症患者抱有刻板印象,以为是「痴呆」、「老番颠」,毫无生活能力。

但他强调,失智症长辈并非「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做」,他们其实仍保有能力与智慧,因此2018年屏基开始启动「台湾智作」教室,让社区中超商、学校、活动中心都成为长辈互动场域,让大家看见失智长者的才能,同时打造失智症的友善环境。

「这是羊齿和万寿菊做成的花环,如果有贵宾来,我们就会做花环给他,表示尊敬」,柯菊缎向教室里的孩子仔细说明,更教导小朋友手做花环,此刻的她们其实与一般长辈没有不同。

(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