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台湾 失败是严重的事? 吴芠萱与创业退场者 无私告白

02.04.2016  11:54
失败学》的作者吴芠萱专访了多位台湾本地「创业失败者」的案例,要人学失败、知道「输」的感觉,然后面对失败,建立强大心智,为下一次迎战做好准备。(图/作者提供)

这位笑容可掬的女孩,就像我们身边常会见到的机灵细心的女孩,她是吴芠萱。曾经当过记者的她,慧眼独具放大了「失败」这件事,集结了一群台湾创业退场者的经验谈,从「输家」的感受里,呈现了创业的残酷事实。

●创业迷思一:因为不满原有工作而创业?

吴芠萱认为,存着这种心态的人最容易失败,他们认为工作上的所有问题都是外界与别人的问题,缺乏自省的能力。

●创业迷思二:创业好自由 权力与高薪也通通有?

创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体市场与人事、财务的复杂问题。「事实是,创业家通常比领薪水的人更不自由。」

●创业迷思三:没有社会经验也可以创业!

对市场了解不足、和人的交往经验不够,都可能是年轻创业者的致命伤。相对于国外年轻人多元的创业经验,台湾青年的盲点在于生活经验太狭隘,难以将打工所学转化为创业基础。

既然这么容易失败 那台湾人就别创业了吧?

即便是举世视为成功典范的贾伯斯,杰出的创新也非一蹴可几,他的出色之处,其实是善于把失败转化为成功。吴芠萱在担任国际组记者时,也曾多次採访非以中文为母语的创业人士,她发现,除了谈到成功的当下,这些人士最真情流露甚至讲到热泪盈眶的时刻,却是在谈到过程困境和如何得之不易的失败歷程时。

「为什么我们不更常谈论到失败、不去了解失败?」吴芠萱从这些访谈当中,深深受到启发,尤其有意要创业的人应该要知道,「创业失败的机率,少说有九成,所以美国人大谈失败,但是华人却也因此少谈失败-华人社会认为失败是可耻的,美国社会却希望把失败正常化、正当化」,美国社会甚至认为,「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人生态度过于保守」。吴芠萱认为,这当然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在创业前,「把失败看成必经的路」,也许会更容易激发创新点子。

文化作祟?让一切更严重的「失败不耐症」

吴芠萱认为,从小就在校园里根深蒂固传授的标准答案文化,是让台湾年轻人对失败更没有忍受度的关键。我们都曾经是教室里那个怕犯错的学生,标准答案本身就是定义失败的工具,追求分数的结果,让台湾学子对失败的恐惧更深一层。「这是从小的教育使然,我们为了不犯错,所以不试。」也就是说,台湾教育下的民眾,对「失败」的真正面貌,不但识之不清,甚至误会了它。吴芠萱希望,「台湾的大环境能更鼓励失败、鼓励讨论失败,给那些『即使知道前方一片荆棘,还是勇敢挥剑』的人们,多一些掌声」,无论到最后,「他们已被公认为失败或成功!」

(中时电子报)

文章来源: 吴芠萱》学失败:创业热时代看不见的退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