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护工场难经营 企业认养营运创生机

31.05.2016  19:25

一项调查显示97%民眾购买庇护工场商出于爱心,但仅31%购买超过一次,主要感觉品质不具竞争力,左脑创意行销呼吁企业、设计师以及行销专业团队主动认养庇护工场营运,一起创造好商品。

庇护工场只能卖爱心?全民加入,让庇护工场商品更有价值。长期关注社会各项公益议题的左脑创意行销公司为了解民眾购买庇护工场商品的消费行为,针对庇护工场商品的品牌、品质、竞争力、行销等问题于今年2月22日至3月3日举行网路民调,共回收308份网路问卷,有效样本数为298份。

网路民调显示有70.1%受访者知道什么是「庇护工场」,59.4%表示买过庇护工场的商品;其中,57.2%表示「只买过一次」,17.9%「买过2次」、13.2%「超过3次」;亦即,在购买过庇护工场商品的消费者中,购买超过一次的比例偏低,为31.1%。购买过庇护工场商品的受访者,对于品质的反应两极,51.7%认为「很好,喜欢」;46.9%认为品质普通或不好。

在购买动机方面,则有高达97%受访者表示,购买庇护工场商品的动机是「爱心」及「做好事」。而被问及庇护工场及商品的问题时,重复选项的回答依比例高低依次为「行销手法老旧」(63.2%)、「產品不够市场化」(51.7%)、「公益目的不清楚」(32.1%)、「组织财务不够透明」(28.2%)、「商品包装不佳」(22.5%)、「价格太贵」(19.1%);也有人回答是「负面流言」、「通路太少」。

每到年节礼品销售热潮时期,就常常会看见政府首长或名人带着一群身障者,希望社会展现爱心,用购买行动支持身障者。从爱心角度思考庇护工场,一直都是一般人对庇护工场的理解。

但在原本社工人力有限、行销资源与人才不足的状况下,庇护工场经营缺乏专业、產品无法创新,面对年年亏损的压力,最后只能操作爱心,成了每家庇护工场最深的无力感。

左脑创意行销表示,很多人为了爱心、做好事,购买庇护工场商品,但觉得品质不具竞争力,再购买率低。庇护工场操作「爱心」并没有错,但如何从感性层面回到理性层面,从庇护工场的永续经营角度,解决核心问题,像是:產品创新、社群行销、企业经营思维、设计导入、专业人力等等,都远比政府每年举办单次性的爱心展销园游会更有价值。

左脑创意行销指出,全国132家提供身心障碍者工作机会的庇护工场,多数是亏损的,即使具知名度的庇护工场品牌,没有政府补助,也几乎赔钱。显示民眾的关心与实际行动力间,存在落差。

任何的组织经营都不能只靠爱心与包容,新时代的公益思维应是理解与互助,全台132家庇护工场面对经营上的困境时,都努力寻求转型与永续,他们为了满足身障者想要有一份工作的渴求,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还是得要苦撑下去。

左脑创意行销呼吁,除了用购买来支持庇护工场外,更希望企业、设计师以及行销专业团队主动认养庇护工场的营运,一起创造好商品、打造好品牌、发展好行销,成为协助庇护工场转型的力量;也透过更多的跨界合作、公益平台以及创新思维带动庇护工场的提升,协助更多身障者在就业中获得应有的自信,别让社会对庇护工场的印象只剩廉价的爱心。1050531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