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演说 陆学者批蔡英文有进步但离目标差很远
中共党媒《环球时报》今天刊出大陆学者杨立宪投书:「蔡英文语焉不详,未来还要作何文章?」文章指出,蔡英文在演说中显示出5点「努力」,与陈水扁相比确有改变,但在关键问题上仍没能够突破,未达到取信于中国大陆的标准。
大陆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杨立宪今天在《环球时报》撰文,观察蔡英文的「努力」表现在: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 「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来处理两岸事务;确认九二会谈「这是歷史事实」。「上述这些表示与蔡以往的态度,与民进党以往领导人的态度,特别与陈水扁相比,确有改变。」
不过,杨立宪说,另一方面,蔡的演讲确实存在令人遗憾之处。譬如,对大陆最在意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即「两岸是一个国家、非国与国关系」,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共同认知」的主要内容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蔡始终没有说出口,令人怀疑她所谓的「维持现状」是顾左右而言他,言不由衷。
对于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共同认知」,她只是说「尊重」,而非「接受」;演讲中自觉不自觉地称台湾是「新兴民主国家」;将至关重要的两岸关系与「区域的和平稳定」混在一起谈。尤值得玩味的,她强调所谓的「民主原则与普遍民意」,将其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既有政治基础」及「关键元素」之一,令人怀疑其预留了向「台独」分裂势力妥协的空间,因为后者正是在「民主」的旗号下挑战「两岸一中原则」的。
杨立宪认为,由此可见,单从就职演说内容的细节来看,人们无法得出「蔡英文下定决心维持现状」的结论,充其量可说有些「缓和」的表示。至于这个表示是否是权宜之计,能否说到做到,还要继续「听言观行」。
杨立宪认为,以下几方面可作为今后进一步观察的重点:
一是蔡能否就「九二共同认知」的核心意涵作出更加明晰的表述;二是蔡如何处理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及「正常国家决议文」,包括对大陆的称谓和民进党「中国事务部」的称谓;三是如何处理岛内的族群矛盾、蓝绿矛盾及统独矛盾;四是如何处理「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和遭到搁置的「两岸服贸协议」;五是如何修订「公投法」;六是如何处理「台独基本教义派」发动的「去中化」运动及中学教科书争端;七是如何降低岛内的「仇中反中」情绪;八是如何处理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问题(包括最近以何姿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九是如何处理与两岸有关的东海、南海主权争端,等等。
文章称,大陆坚持,两岸协商谈判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以「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作为共同政治基础,即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没有分割,放弃「台独」立场。没有这一政治基础就无法建立政治互信,就无法延续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和平发展的局面,自然谈不上「维持现状」。
文章称,上述这些攸关两岸关系能否「维持现状」的矛盾、问题,已经并将继续爆发呈现,蔡英文对每一件事情的处理态度、方式及其结果,均将成为检验她是否有「维现」的诚意与能力的试金石,都将成为她取信于两岸同胞及国际社会的典型范例。唯有她经受住了考验与检验,大陆才有可能认真思考与蔡英文当局打交道、恢復两岸协商谈判、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问题。「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差得很远。」
(中时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