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达会议72年 从此改变国际格局

04.02.2018  18:12
2018年02月04日 17:38 中时电子报 江飞宇

1945年2月11日,美国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史达林完成了雅尔达会议,这场会议最终的共识,将深刻的改变20世纪后半段的格局,有些余波至今未消,成为难解的歷史问题。

雅尔达会议是在黑海北边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宫(Livadia Palace)进行,此处在帝俄时期是沙皇的夏宫,苏联时期就成了史达林的别墅,然而到了赫鲁雪夫当政时,画给了乌克兰共和国,到苏联解体后也仍是乌克兰共和国所有,结果到了2014年俄乌衝突,克里米亚爆发危机,如今是俄罗斯实质掌握。

这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苏联是否能够对日参战」。虽然在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变后,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成立「同盟国」,陆续对轴心国成员宣战,然而,苏联却只是对德国、义大利宣战,却没有一併对日本宣战,原因是苏联与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所以两边互不侵犯。

对苏联而言,这个中立条约使他可以避免东西两边作战的困境,能够将远东地区的大部队抽调回欧俄对付德国,在以后的2年,苏联也一直以「无力对付两边作战」为由,没有与日本宣战。到了1944年初,虽然美国在太平洋战区节节推进,但是中南半岛与中国战场的反击进展仍不明显,所以罗斯福很希望苏联能够对日作战,从北方对日本发动进攻,以施加更大的压力。

就是在这种有求于苏联的情况下,史达林开了一系列的开战条件,他希望能主导东欧各国战后的政局(以取得苏联与西欧的战略缓衝带),要盟国承认外蒙古国的独立地位(以取得苏联对中国的战略缓衝带),库业岛、南千岛群岛也必须交给苏联。结果罗斯福与邱吉尔大致同意了这些条件,只要苏联加入国际体系,以及必须确保战后所有国家建立民选政府。

这场会议牵涉的国家太多,决定了东欧、北欧十几国,以及中国的战后命运,但是这些国家却无一知悉,所以又被称为雅尔达密约,其中最明显的是波兰领土和德国领土的大幅度改变,波兰东部被割让给苏联,而波兰夫去的领土则是拿德国西半部来填补,因此整个国土是向西移动。但即使如此,波兰仍然没能取得独立国家的地位。其他东欧国家的命运也大致如此,这些原本是纳侵略下的受难者,在战争结束后却成为苏联的附庸,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

中国也是受害惨重的国家,原本在开罗宣言中,同意中国可以收回东北三省,但是由于苏联出兵满州国之故,所以东北由苏联占领,并由苏联自己指派中国的接收者,也就是中共部队,这成为日后国共战争的开端。

先前提到的外蒙古独立地位问题,中国最终只能用「必须以民主方式决定前途」做为坚持,但是苏联对于操作公投是很熟练的,他们规定「记名投票,投反对票者必须写明理由」,在这种操作下, 1945年10月20日的外蒙古独立公投就以几乎100%同意独立的情况完成独立地位,这也就是外蒙古独立争议的由来。

因雅尔达会议造成的局面,就被称为「雅尔达体系」,这是美苏两极的形成,也是冷战的开端,一直到1990年的苏联、东欧民主剧变之后才有转机。在3年期间,东欧8个国家的原本苏联势力纷纷垮台,成立民主的民选政府,换回二战爆发前的原国旗。最终苏联也在1991年12月25日结束,雅尔达体系终于瓦解,但是仍余波盪漾,在欧洲的主要余波就是南斯拉夫战争与种族问题,至于在亚洲,包括南北韩与两岸关系,都是雅尔达体系所造成的歷史争议。

(中时电子报)

更多军事战略,都在中时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