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作家在北京展开“文学对话”
中新社 北京5月28日电 (王恩博 石龙洪)“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28日在北京开办,来自海峡两岸的约六十位青年作家、文化学者就新世纪以来两岸长篇小说最新创作动态和学术成果展开“文学对话”。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在会议上表示,文学的发展需要一代代文学人共同努力,进行持久的传承和不懈的建构,两岸文学交流的良好势头应延续下去,这是两岸文学界共同心愿,有助于推进中华文学发展。
台湾文学馆副馆长萧淑贞指出,互联网增进了两岸文学界的交流与了解;同时,受其影响,当代文学正在发生质变。她希望两岸文学跟上时代步伐,理解和反映当下两岸青年的想法,进一步增进青年交流。
“透过大陆和台湾各具特色的长篇小说,读者能看到各自社会最鲜活和真诚的面貌。”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杨照在当天的大会演讲中说。他冀望两岸青年作家勇于探索,写出不一样的长篇小说。
新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阅读趋于快餐化、碎片化的网络文学,“笔耕不辍”或“手不释卷”渐成过去式。这一现象引起与会两岸研究者关注。
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詹闵旭在提交大会的论文里指出,身处一个平面阅读的时代,文学人在批判破碎、片面的网络知识之余,更要实际介入数字知识生产的“回路”;在参与网络知识传播诠释过程的同时,审慎思考如何以数字形式有效而不失深度地呈现文化底蕴与人文美感。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提出疑问:当今时代,谁才是真正的作者?她认为,在“大众书写”的网络时期,“作者”已死,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书写者”。“网络时期的书写者不再听命于神的召唤,也不再坚持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而是随心所欲地娱乐书写。”
以自己通过网络了解朱天心、朱天文、张大春、张万康等台湾作家诗人为例,张晓琴表示,新媒体时代虽不时传来文学死亡的恐惧之声,但文学以它自己的方式依然存在。
本次会议为期4天,与会者多为两岸“70后”“80后”文学新锐,是两岸文坛颇具活力与个性的新生文学力量。期间,他们将围绕“文体与叙事”、“小说与传媒”、“小说与城市”、“小说与历史”等议题进行专场讨论。
两岸青年文学会议自2011年起隔年举办一届,本届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港澳台办公室主办、台湾文学馆合办,台湾《文讯》杂志社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参与协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