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京剧名家魏海敏:在梅边传承 创新中百变

13.08.2017  20:20

台湾京剧名家魏海敏:在梅边传承 创新中百变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 台北8月13日电 题:台湾京剧名家魏海敏:在梅边传承 创新中百变

   中新社 记者 李欣 路梅

  自1987年拜梅葆玖为师,时光倏忽30载,台湾京剧名角魏海敏近日在台北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提及这一点时颇为感慨。

近日,台湾京剧艺术家、梅派传人魏海敏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讲述她与恩师梅葆玖先生的30年师生情谊,和多年往返两岸传承京剧艺术的故事。 中新社 记者 吴晟炜 摄

  1957年生于台北,幼年接受京剧表演训练,魏海敏少年成名,20来岁已是台湾头牌青衣,但对未来方向心存犹豫。1982年,她在香港看到梅葆玖的演出,“一霎那我看到了京剧的价值,彷徨感一扫而空。”魏海敏从此立定以京剧为业的志向。

  经票友引荐,魏海敏1987年终于在香港与梅葆玖见面,提出拜师的想法。当时尚未考虑收徒的梅葆玖被这位台湾姑娘的扎实功底和热情好学打动,收下了这第一位弟子。

  京剧讲究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由于身处军中剧团,魏海敏一时无法赴大陆随师学艺;她先搜寻各种影音资料,反复揣摩自学。1991年身份限制得以放开,魏海敏迫不及待前往北京,在前门饭店补办了盛大的拜师礼。“京剧界前辈大师们齐齐前来祝贺,他们每一位都是我的偶像,对我拜师学梅也非常鼓励。”行拜师礼时,她喜极而泣。

  “带艺入门”比“一张白纸”更难。1993年起,魏海敏连续在北京办专场演出,通过集中排练,她系统地纠正过去学戏养成的一些习惯,重新规范。

  学梅的十余年,也是魏海敏创作的高产期。“那十几年的双城生活非常奇妙,一边在台湾高速运转、不停地演新戏,一边则在北京安安静静地跟老师学老戏。”魏海敏形容,“学老戏对我来说就像存银行,在北京存,到台北花”。

  魏海敏与老师最后一次同台,是2014年10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的“双甲之约”收官演出。“近距离跟老师接触,可以观察、体悟他的呼吸、眼神、细小的动作……透过他,我似乎看到了梅兰芳大师。

  2016年4月,梅葆玖在北京辞世。今年4月,魏海敏在两岸举行《在梅边·九歌》曲集巡演,“我希望以此把老师传授于我的梅派内蕴表达出来,作为纪念。

  她说,“我现在总觉得老师没有走,还在我身边。站在舞台上,我的脑海里仍浮现老师的形象。我忽然意识到,当老师表演时,脑海里一定浮现着梅大师的形象吧!

  梅兰芳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编演大量新戏,于“四大名旦”中夺魁也胜在新戏。“《太真外传》的唱腔,在今天听来都新颖好听。”魏海敏说,“大师终其一生都在开拓、创造,始终保有创新精神是梅派的精髓”。

  表演艺术不是死的,不是古董。魏海敏说,“没有创造力的复刻无法打动人心”。早在1996年就以两折最难演的梅派戏《贵妃醉酒》和《宇宙锋》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魏海敏如今已是公认的“梅门大师姐”,为人熟知和称道的是百变和创新。她主演过《楼兰女》《欲望城国》等40余部新编京剧,塑造了诸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延续传承梅派的创新精神。

  魏海敏还成立了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深入台湾的学校、社区演讲,培养年轻观众。“两岸都面临京剧人才断档的问题”,她认为,应增加青年演员的演出机会,也鼓励台湾戏曲演员多到大陆去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激发潜力。

  “两岸同文同种,文化血脉相连。有生之年能够拜入梅门,接续起两岸传统文化的血脉,每每想来,总觉不可思议。”魏海敏说,与梅葆玖的师生情谊不仅开启了梅派在当代的传承,也充分发挥了传统艺术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希望今后能进行一些教学工作,“把在恩师身上学到的艺术、感受到的艺德继续传承。让京剧文化的血脉,在两岸生生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