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执政一周年回顾:施政无能点燃民怨烽火
新华社台北5月18日电 题:施政无能点燃民怨烽火——民进党当局执政一周年回顾之二
新华社记者章利新 查文晔 马玉洁
自去年“5·20”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高呼改革口号,接连抛出“转型正义”、“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计划”、司法改革等议题,非但没有凝聚共识,“点亮台湾”,反而不断引发争议,点燃民怨,导致社会各界纷纷走上街头抗争。
一年来,台湾各界抗争活动频繁,涉及界别广泛。从劳工权益保障、食品安全、年金改革,到性别问题、旅游业困境、能源与环保,民众抗议施政乱象的局面被岛内媒体形容为“烽火连天”。
对此,岛内受访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民进党当局的施政取向未能反映民众诉求,在经济振兴、食品安全监管等民生问题上无所作为,始终将施政重点放在政治清算上,例如拿国民党党产和军公教退休人士的年金开刀。分析人士表示,当局坚持意识形态挂帅,施政与改革方向必然走偏,结局注定失败,最终受害的是全体台湾民众。
民进党“全面执政”后,台立法机构通过的首个重要法案就是“不当党产处理条例”。当局以“转型正义”的名义,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对国民党及其附随组织的财产追缴与政治打击上。
打着“世代正义”旗号,民进党当局强推“年金改革”,称如不改革,各类年金很快就要破产。当局鼓动部分社会舆论将军公教退休人员说成是贪得无厌的“米虫”,是与劳工和青年为敌的“吸血鬼”。去年9月以来,军公教群体多次走上街头抗议,争取权益与尊严,抗议民众最多时超过十万人。
台湾公务人员协会理事长李来希指出,民进党当局刻意在不同世代和职业之间制造矛盾,并把当局的财政、经济困境归咎于军公教人员的退休待遇过高,这十分荒谬。民进党作为执政者,不反思自己执政失能,不设法振兴台湾经济,却转移矛盾焦点,这是恶劣的政治操弄。
“‘转型正义’的重要目标是让民进党永续执政下去,结果就是使台湾内部的裂痕加深,对社会团结造成很大伤害。”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苏起指出。
以保障劳工权益为名,民进党当局推动周休二日新制“一例一休”同样引发强烈争议。多项民调显示,有超过半数甚至高达7成的民众对此项改革不满,劳工抱怨低薪时代缺的不是休假而是收入,雇主认为人员调度束手束脚,所谓改革造成劳资双方“双输”局面。
今年4月初台湾人力资源机构的调查显示,54.2%的受访企业认为受到冲击,其中中部地区认为受到冲击的企业高达63%。“一例一休”新制实施还造成服务价格普遍上涨,成为拉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即使是被认为立场偏绿的《美丽岛电子报》,其最新民调也显示,在民进党当局推动的诸多改革议题中,年金和财政、“转型正义”、食品安全、劳工权益、能源和废核等,民众满意度都仅在20%左右;产业和经济、司法改革的满意度则不足20%。而台湾民众认为最应优先推动的改革依序是食品安全、经济和产业、劳工权益等,最后才是“转型正义”。
该民调发现,民进党当局重大政策或改革的表现与民众期待存在高度落差,施政成效不彰。过去一年,对当局的施政绩效,连泛绿支持者都给了“不及格”的评分。
在民众最关心的经济发展问题上,民进党当局推动的所谓“5+2”产业创新计划,被舆论认为大多并非创新产业,也非主要产业,缺乏新意。另一方面,当局提出8年8800亿元新台币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目的是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分析人士却认为,当局在资源分配上明显“重绿轻蓝”,有选举“绑桩”之嫌,动机和效果可议。
“这是用公共资源去笼络地方势力,用经济资源收买人心和选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庞建国对记者表示,“前瞻计划”的提出很突兀,未经详细讨论,急于强行通过的背后更多的是民进党当局的政治考量。此外,建设资金需要举债,可能产生“债留子孙”的问题。
台当局的统计显示,今年台湾民间投资预测仅成长1.85%,跌至5年来新低;首季青年失业率达12.07%,创近3年同期最高,实质薪资更倒退17年。“经济不振”和“长期低薪”,已成为民众对当局执政不满的焦点问题。
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表示,一年来,民进党当局推动的经济政策对带动投资与就业的效果不彰,令人忧心。“当局花了大量时间在‘转型正义’上,而‘前瞻计划’又漏洞百出,拼经济交了白卷。”
台湾“中研院”院士管中闵则呼吁,执政者必须清楚当前台湾真正的问题在于经济,而非“转型正义”等政治问题,第一要务是要改变台湾经济的环境,拿掉管制心态,建立透明法制,这样才能吸引投资。否则台湾将一直积弱不振下去。
“全世界都在‘拼经济、顾民生’,当局一年来施政没有成果,只会搞政治斗争,这是台湾最大的悲剧。”李来希表示,6月中旬还将发动军公教人士大规模抗争,希望用持续的街头抗争让当局听见民众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