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香港化”恐吓台湾民众 只是无知
日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台湾应寻求加入大陆筹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岛内媒体《自由时报》立即报导“加入亚投行一头热,台湾恐被香港化”,指称:大陆是否藉由亚投行入会,让台湾进一步“香港化”,引发关切。观其内文小标题“亚投行夺命针,台湾要硬吞吗”。对此,台湾《中国时报》4月8日发表台湾前“经建会主委”尹启铭的文章说,终于发现,《自由时报》又在以“香港化”恐吓人民,以遂行其“逢中必反”、反对台湾加入亚投行的目的。如果亚投行真是夺命针,数10个创始会员国岂不都是正在自寻短路?
事实上,以台湾“香港化”恐吓岛内人民已是《自由时报》近10年来所常使用的伎俩之一,早在2005年6月该报“扬弃大中国意识,台湾才能成为正常国家”的报导,就使用“香港化”标签指称大陆企图将台湾香港化,经济完全受制于大陆。之后,两岸开始洽签ECFA,“香港化”一词更被滥用,如2009年2月该报“对不起人民的马英九”就批评:“签订CECA(即后来的ECFA)等于两岸实质统一”、“台湾若与中国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台湾将彻底香港化”。
当时,所谓香港化,指的是台湾与香港一样过度依赖大陆,在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下,台湾像香港那样,经济被大陆拖垮,劳工薪资逐渐被大陆拉下;而要素价格均等化正是《自由时报》长久以来所能拿出来的极少数理论,用以恐吓台湾和香港,若与大陆紧密发展,不仅将持续拉低所得,更会造成产业空洞化,丧失经济自主权。
但是,我们先回顾香港经济。香港是于2003年6月和大陆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此后并经数次补充协议,持续提升双方经贸关系。于2003年香港经济成长率为3.0%、失业率7.9%;2004~08年平均经济成长率升至6.2%,失业率逐年减低至2008年的3.6%。另依香港政府的统计,自2003年中香港签署CEPA后,香港的工资及薪金无论是名义或实质,不但未下跌,而是呈成长趋势,且于2008年初达到高峰。香港亮丽的经济表现戳破了所谓“香港化”、“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大谎言。
其次,我们再看这数十年来香港是怎么“撑”过去的。位处大陆身旁,与大陆距离最近,香港时时刻刻受到所谓大陆“磁吸效应”和“取代效应”。1980年代香港制造业大举移往大陆,造成产业空洞化的危机,但是香港迅速转型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2001年大陆成为WTO会员,香港又担心其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会被上海取代,转运中心的角色会被深圳取代,银行、会计、航空等服务业会将附加价值较低的后勤作业移往广东。
在此双重压力下,香港走出自己的道路,不断重新建立新的核心产业。除了致力和大陆进行高层次的经贸整合,将香港提升为连接大陆和海外两个市场的枢纽,另方面,香港加强金融、物流、旅游、工商业支援服务等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利用其卓越的法治基础,高标准的公司治理等提高香港作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大陆首选的集资中心的地位。
在不懈的努力下,香港于世界银行“全球经商环境”评比排名第3;另依美国传统基金会及《华尔街日报》所公布2015年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21年蝉联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市场力量在过去数10年引领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商贸、服务和物流枢纽,将香港优势及潜力转化为经济活力。
依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3,并为全球第5大外汇交易中心,在主要机场国际航线进出货物吨数排名世界第1、进出旅客人数排名第3,来访旅客人数亚太地区排名第2,世界货柜港排名第4。甚至,自2008年取消酒类进口税,香港已经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红酒交易市场。
数10年来香港采取“背靠大陆,面向世界”的发展策略,早已脱离所谓的“香港化”,成为自由化、全球化的香港,验证了同时走进中国大陆和世界可以创造成功的故事。
反观台湾,在“逢中必反”的媒体及在野党的掣肘下,台湾只能“背向世界,反锁岛内”,越来越局限在“台湾化”的封闭空间,这群人,到现在还在用“香港化”恐吓人民,只能显示出其无知已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