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者:被宠大的蔡英文字典里没有“让步”
【环球网综合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就任以来,于不同场合都经常在口中表达“善意”。对此,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19日在香港中评社上发表文章指出,从宠大的孩子成长的人格养成来说,所谓的“善意”就是,“我受到委屈了”。受到委屈,他们不直接说,因为向来就是有人最后会照顾到自己的委屈。如果立场有冲突,他们也不直接说,等对方自己调整。期待他们自己具体表达委屈,或开口要求让步,都有极大的心理障碍难以克服。她认为,蔡英文所谓的“善意”,最多就是间接告诉对方,我愿意为你“委屈”一下,请你斟酌要怎么为我调整一下。
石之瑜指出,自幼受宠的蔡英文,毋需争夺便可受到照应,而照应过多,便对人生理所当然,欲望再多也不形于色,不汲汲营营,被动性强。进而,犯错的后果不严重,不受大责,不但改过没有外界逼迫,因此凡事都自然坚持,让步更要靠自觉,于是从不懂得对强权屈服。必须要在这样的人格养成背景中,才能体会蔡英文每次想要表达的善意,是什么意义的善意。
还记得蔡英文在2011年拜会苏贞昌的经典会面吗?面对苏贞昌要她负起选战责任并给自己任务,她无法提出具体有力的要求。她走进苏贞昌的办公室就已经极不自在,苏贞昌拒绝配合更让她无法因应。这不是在她情感上能忍受的场合,反而是主动替她设想,从她的位置为她出主意的人如吴乃仁、邱义仁等,才是让她感到安心的守护者。
石之瑜认为,她表达对劳工的善意,对北京的善意,对老兵的善意,对党内势力的善意,虽然对象迥异,议题分疏,但从情感上讲却可以一以贯之,就是“你们让我感到委屈了”。她说要不断沟通,绝对不是让步的意思,在她的情感字典里没有“让步”两个字,只有别人让步。对她而言,最大的让步就是她不会主动要你们让步,你们应该自己懂得让步,若是不让,她就先委屈,慢慢沟通。
委屈心态反应的另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在其人格构成中,同情心比不上意志力,不论是对前辈大老的情感不能体会,对底层劳工的情感也不能体会,从小就没有这种体会的需要。就算政治上应该表现出体会的模样,回到自己的空间中就立即得发泄压力,而且很容易在其他场合或时间稍久之后,真情流露地埋怨。结果,一下说“不对抗”,一下又说要“力抗”,外界误以为是她立场的“发夹弯”(改变),而不了解她内在的委屈与真情的交替。
石之瑜表示,蔡英文这种自己不让步,也不会开口要求别人让步,对别人的处境或立场没兴趣、不同情的性格,导致蔡英文表达“善意”的时候,听者多不解其意,误会她是要让步。国民党听到她说“谦卑”,劳动者听到她说“沟通”,北京听到她说“不对抗”,就都产生错误期盼。蔡英文没有打算让步,她的善意是愿意等你们自己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