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台湾土地情感描述 台湾文学馆
走进台湾文学馆的大门,微风轻拂脸庞,向馆内长廊望去,尽是以思念、热爱、灵感连结台湾这块土地的情感描述,这些文稿塑出了台湾文学的雏型,也造就了这座文学殿堂。
座落在台南中西区的台湾文学馆,正面是全台绝无仅有的巨大圆环,全市菁华7条干道在此匯集,是座显目的地标,时有府城人向来自日本的友人介绍这座美丽的建筑物,心下引以为傲。
台湾文学馆的前身是日据时期的台南州厅,馆舍是1912年由台湾总督府技师森山松之助设计,1913年至1916年建造,1916年5月完工启用,今年刚好是建成百年纪念。
乍看之下,台湾文学馆和日本东京车站有相似的感觉,事实上,两座建物建筑年代也相当,也花了不少功夫修復。台湾文学馆则曾经歷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摧残,台湾光復后,再充作空军供应司令部长达20年,后来才移作台南市政府。
1997 年台南州厅保存修復计画启动,斥资新台币8亿元整修,花了6年才让这座美丽建筑物儘可能恢復原貌,建物功能也从政治、军事、行政,最终转为台湾文学的保存。
对老台南人来说,台湾文学馆是座熟悉的建物,因在文学馆周边,林立着不少日据时代的建筑,包括林百货、土地银行、原台南市警局、武德殿等,形成一个特有的建筑聚落,许多游客常悠游其中。
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涨的近20年来,台湾文学馆显然已成了台湾文学作家文稿的重要收藏地,连曾入狱的前副总统吕秀莲在狱中的手稿,也被收藏其中,极具歷史意义。
就如同一般的文学馆或博物馆,台湾文学馆时有常态性展览,最常见的是为期3年至5年的常设展,多集中在大门入口左测长廊,3个月至6个月的特展,分布在右侧空间,另外还特别规划捐赠展,时间多是3个月至4个月。
台湾文学馆作为台湾文学品收藏的殿堂,自然也有不少珍品;馆方统计,全馆收藏品约15万件,来自全台500名文学家笔下的文稿、信件、器物、藏书、照片,包括杨逵、三毛、柏杨、司马中原、周梦蝶、林海音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当然,台湾文学馆也出版文学丛书,开馆10多年来,出版了605种书籍,「台湾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台湾文学史长编」等,都是巨型着作,且持续出版中。
文创商品在全球各地博物馆、文学馆、纪念馆,都是不可或缺的纪念品,台湾文学馆自然也少不了,只是以前的文创品都是赠送用的,一般游客还真无法上手,所幸今年在1楼大厅开设文创商品专柜,展售文具、卡片、笔记本、明信片、背包、抱枕、钥匙圈、资料夹、马克杯等,才不致于让游客空手而回。
台湾文学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走进去参观,映入眼廉的是座颇具空间感的大厅,四周红砖都是日据时代的州厅墙面,令人惊艳,但若要看展览,却又无所适从的话,倒可利用馆方推出的导览 APP 程式,在任何地方都能下载,还有语音倒览,不用怕迷失。
台湾文学馆的人潮,向以周末最多,平常日颇为冷清,却不失优雅寧静,若不想人挤人,最好不要选在假期参观;若是走累了,馆内面向南门路还有间小咖啡厅可稍作休憩,不必急着离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辖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订定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提醒全世界的博物馆凝聚力量,鼓励民眾认识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积极参与及支持博物馆。
2016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与文化地景」,博物馆作为一个永久守护文化资產的机构,可以为文化地景付出更多能量,强调博物馆和文化资產间的连结,使博物馆更积极保护文化资產,也增强博物馆成为区域中心的概念。 1050420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