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大苹果 你不知道的纽约「族群分工」

10.02.2016  09:22
纽约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有许多根深蒂固的族群文化现象,喜欢的人说多元,不喜欢的人认为歧视,各有意见。(达志影像/ shutterstock提供)

说起民族熔炉,许多人第一个就点名美国纽约,也许舆论对「美国梦已碎」多所着墨,但在昵称为「大苹果」的纽约,追求美国梦的人们依旧前仆后继。一位自许为「知识分子,以四海为家」的作家黄致钧,用细致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将看似自由至上的纽约,切割出一片一片「白黑棕红黄自有生存之道,各司其职互不侵犯他族地盘」的大苹果风貌。

黄致钧在《纽约学》一书内提到,就连观光客也不难发现纽约的零售服务清一色由黑人担纲,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但高一层级的服务业,好比说须了解流行趋势的名牌柜哥柜姐,要介绍菜肴酒单的餐厅服务生,则换成白人掌管。」

有趣的是,黄致钧还观察到,「即便都在餐厅,不同职位也由不同族群管辖。打扮亮丽在门口迎宾带位的领台经常是金髮碧眼的高加索民族,汗流浃背在后头做菜的厨子恐怕是拉丁裔,不过设计菜单、指挥烹调的主厨一定还是细髮碧眼白肤。前臺服务生也有差别,招待接单的大多维持高加索种,上菜收盘的则又变成拉丁裔,总之英文不够流利就只能出卖劳力。」

另外,「纽约蓝领并非全是黑人和拉丁裔,穿梭大街小巷的计程车几乎由南亚或中东移民驾驶。」而东亚人则会选择从事职业伤害较低的细活,数字相关职业也常见亚洲面孔,「举凡写程式、跑软体、算会计这些白人嫌太枯燥乏味的工作,就交给『勤奋聪明』又想留在纽约生根的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场子。「但这绝不代表各大企业界就由亚洲人独霸,要和客户拉生意、谈案子、做简报时还是得靠了解在地文化和讲话口音较淡的白人出马。」

黄致钧认为,「纽约族群分工的现象背后好像也没有什么伟大的经济社会原因,只要在这座城市找过工作,便能理解人际网络的重要,其实就是埃及人卖了炒鸡肉配饭,发现广受纽约客欢迎;日本人开了一间美髮沙龙,发现纽约客相信他们的手艺,于是一个效法一个,一个介绍一个。」当然族群分工也并非绝对,「毕竟纽约机会无穷,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