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独门「飢饿」养生术 让你越活越健康

25.12.2017  01:37
2017年12月25日 00:01 中时电子报 余弦妙 /综合报导

「吃」是一门相当大的学问,尤其是在中医学里,更是有食补这样的说法,如果有看过中医的人,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看完中医师后,他会开始跟你解释有那些东西不能吃,有时候也会拿出一张单子,上头列举着你不能吃的东西,不过对此王凯平中医师表示「给鱼吃,不如教你、让你理解如何抓鱼」,直接教你该怎么吃。

中医师表示应该是要又飢又饿在进食。(图/shutterstock)

根据《良医健康网》报导,王凯平中医师提到,常有病患会问他「我需不需要补什么?」「吃中药可以吃萝卜吗?」「关节痛可不可以吃竹笋?」......说到底,每个人都很关心到底该吃什么才有益于健康,但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反而常被忽略,其实「什时候该吃」才是现代中医师最常需要处理的根本问题。

中医师表示限制病患该怎么吃,不如教病患该怎么吃。(图/shutterstock)

正常来说人在有「飢饿」状况发生时才会有进食的行为,严格来说,「飢」与「饿」描述的是不同的事,「飢」是指食物不足,可以是因为外在环境的食物来源不够,也可以是吃进去的食物已经经过消化、排空,是一种客观的状态。「饿」指的是想吃的念头或欲望,是一种主观感受。

若是你处在「又飢又饿」的状态,就应该要进食,但如果是长时间的又飢又呃,就要吃清淡一点、少量多餐;如果是「飢而不饿」就像是一些刻意节食减肥的人,严重的情况会演变成厌食症,所以应该是要着重在调养补益心神,由情绪与思想着手。

现代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吃太多。(图/shutterstock)

至于「饿而不飢」与「不飢不饿」则是现代人的通病,两者都很容易造成肥胖的问题。前者明明不缺营养,但就是一直想吃东西。这种人往往是属于工作或生活中压力较大,没有其他的舒压管道,依靠吃来缓解,进而变得食欲旺盛。应该要要寻求纾压或减压的方式,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减少依赖饮食纾压,可配合一些书肝解郁泻心火的中药调理;至于后者,通常是主动或被动的让肠胃道塞满食物,在成年人来说应是单纯的饮食不知节制或应酬过多,在孩童可能是爱护子女的家长、长辈过度喂食,长期下来都可能造成肠胃的过度负担,影响健康。对于这种状况,反而需要建议少吃、少喂甚至中医要先泻腑通便,协助排空。

小孩不宜太过度喂食。(图/shutterstock)

最后,王平凯中医师更指出,什么时候吃,远比吃什么来的重要,三餐定时是可以的,但要在用餐前应该会有一小段感觉到「飢饿」的时间,若是没有飢饿感,就代表前一餐过量了,飢而不饿,不想吃也别勉强,调整心情,有食欲了再来尝试少量进食,别让「吃」变成另一种压力,真的严重也不要害怕就医。

(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