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人士谈中华慈孝:慈乃天性 孝是文化

15.08.2016  22:11
2016中华慈孝文化节、中华慈孝大会现场。 张茵 摄 中华慈孝大会沙龙对话环节。 何蒋勇 摄

   中新网 金华8月15日电(记者 王逸飞 实习生 刘渊)“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15日,2016中华慈孝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慈孝大会在浙江省东阳市开幕。在大会的沙龙对话环节,来自大陆与台湾的多位学者及宗教界人士对“慈孝”话题进行了讨论分享。在他们看来,“慈是天性,孝是文化”、“要用一个“”字,用敬的心情孝顺自己的父母,以敬的心情,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

  2016中华慈孝文化节,由中华慈孝文化书画展、中华慈孝文化大会、浙台孝亲人物颁奖典礼,及《2016浙台孝亲人物》书籍采访启动仪式等组成。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赵阳,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出席活动。

  15日上午举行的中华慈孝文化大会沙龙对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宗教人类学》主编陈进国主持。来自大陆和台湾的著名学者、专家及法师相聚论“”,共同拓展“慈孝”话题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刘魁立,首先从中华文化与慈孝的关系为切入点,表达了“慈孝”是独属中华文化特色的观点。

  “无论是过年,还是整个节日体系的其他各个成分,都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家’。而这个‘家’,就是以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作为主旨的。中国任何一个节日都包含着这种孝的内涵,我觉得这一点是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刘魁立说。

  他同时指出:“在我们整个文化遗产的各个领域,都包含着关于孝的主题,比如传说里有‘孟母三迁’,比如谚语体系里孝的内容也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示。这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化的重要途径。

  “慈是天性,孝是文化。”谈及对“慈孝”的理解,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原中国新闻社社长郭招金强调。

  “‘慈’是用心就可以,每个人都会成为长辈,都会用心爱护下一辈。但‘孝’是要用力的,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子要成长,要用力承载它。”郭招金说。

  在他看来,当下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建设,从最简单的家庭秩序,社会秩序建设开始。而“慈孝”的弘扬与传承无疑将极大推动这一进程,未来的社会也将成为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有精神追求的美好社会。

  来自台湾佛光大学的两位学者也在发言中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佛光大学国际长谢大宁教授指出:“在家庭恩情关系中,父母很容易被理解成施恩者,子女为受恩者。这样的关系中,报恩总是被理解为受恩者对施恩者的报答,于是就变成了单向的关系,变成了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因此‘慈’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孝道概念中常常处于隐没状态,或者把这个词理解为父母对子女施恩的行为。慈孝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施恩和受恩的关系。

  他认为,慈与孝同样是社会需要关注的两个方面,看待慈与孝的眼光也应更加平衡、对等。“如果从互相尊重的角度来谈的话,也许更有意义”。

  佛光大学中文系主任萧丽华则介绍了慈孝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其表示,孝慈、慈孝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根底。“五千年的慈孝,在台湾已经转变为佛教、宗教背后的大慈大孝。台湾的宗教信仰非常蓬勃,佛教人口很多,基于这样的环境氛围,慈孝文化具有重要的点化作用。

  本次沙龙对话最后,来自杭州灵隐寺的慧观法师还就“从佛教角度理解‘孝’”做了阐释。

  他说:“佛教有一个概念叫‘敬’,‘敬’中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敬’,包括了弟子对师的‘敬’。而敬法当中包含着‘孝’,指自己的孩子对于父母亲的‘孝’,子女用‘敬’的心情孝顺自己的父母,父母以‘敬’的心情对待自己的子女,在孝的基础之上有‘敬’,在‘敬’的基础之上可能产生合,在合的基础上产生善。

  据了解,2016中华慈孝文化节由中国新闻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浙江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青年联合会为指导单位,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台湾佛光山、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等共同主办。(完)

台“劳基法”修正案三读通过 劳团抗议高喊“无耻”
   台湾“劳基法”修正案三读通过 劳团场外烧冥纸台湾新闻-中国新闻网
台湾人一生最不想去的县市:苗栗云林得票数居前二
  “台湾人一生最不想去的县市”是哪里?垦丁新竹榜台湾新闻-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