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钧:带一处台湾小镇在大陆行走
中新社 台北9月7日电 题:何培钧:带一处台湾小镇在大陆行走
中新社 记者 邢利宇 蒋雪林
将自己11年修复一座老屋为台湾最美民宿,从而改变一处小镇的经历述诸笔端时,何培钧大概没有想到,有一天这段故事会将他带至大陆。更没有想到,一年多前,还从没到过大陆的他,如今已带着这处台湾小镇的文创经验,行走过大陆20多个城市。
今年37岁的何培钧,最为人熟知的头衔是台湾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创始人。其实,他还创建有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和竹青庭人文空间等。
他的故事开始于15年前。那一年,正读大学二年级的何培钧独自骑机车到南头竹山镇游玩,偶然在山中发现一栋房龄大约超过百年的破旧老屋。这是一个家族的祖厝,随着乡镇没落、人口外移,这里几乎只剩废墟。
眼前的景象,使何培钧颇有感触,萌生了要在时代发展中,留下这片印迹的念头。正在念医务管理专业的他,不再像其他同学那样,备考研究所或准备走上社会应聘工作,而是跨学校、跨院系、跨领域自主学习,希望有一天若将此地改为民宿时,自己会有相应的建筑、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
三年之后,大学毕业也服完兵役的何培钧,回家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赶往竹山古厝。看到这片房屋还在静静地等他,便下定决心要如愿以偿。
经历了向十多家银行申请贷款而不得;与表哥一起背着睡袋与老屋同呼吸共生活,一笔一画勾勒修复蓝图等诸多坎坷,这处白墙棕瓦的幽静院落终于在海拔900米的山上落成。每当山中云雾缭绕,小院仿佛飘浮于半空,因此得名“天空的院子”。
熬过最初的惨淡经营,“天空的院子”在何培钧努力营销下步入正轨。随后三五年,逐步走向营运的高峰。“一年来了多少游客,创造了多少产值,成为我们整个团队疯狂追逐的两个目标。”何培钧说。
“但我们发现当把目光过度关注到这两个指标上时,面对随之而来的污染和喧嚣,当地民众选择了离开,当地人口因此持续减少。”这种情形,促使何培钧开始“最深入的反省”。
“竹山是我的第二个家乡。我的民宿赚到了钱,但没有任何产品跟当地有关系。耗材都在外面买,对当地的贡献完全没有。”于是,他提出“企业要把发展地,视为出生地。而不是为了一味获利而毁了这个地方,还完全不以为意。”
当从右手的游客端、市场端,转向左手的居民端和价值端,何培钧发现,企业发展的策略、观念和资源配置等做法会完全不同。
“天空的院子”开始投入当地采购,食材选用当地老米,装饰和灯具选用当地手工竹艺编织,床单被单也都换成镇上百年老棉被店的产品。观光车停在小巷外,让客人两分钟走进来。而不是整车开进来,破坏了这里的生活品质。
“如果每一位观光客来种下一棵树,20年后就有一片森林。”何培钧以此为例思考,能否在自己的产业中植入“良善的价值”,即卖出的产品和服务能够重建社会的永续发展;能否在经营之外,多计算一下保留了多少文化,保护了多少生态,有多少在地居民留下来。“这些都是必须要去深思的。”
良善相伴,文化与生态相随。以此想法为基础,何培钧果断将在竹山镇的六个经营项目减少为三个。而这三项,都是他在十多年经营经验中,觉得与当地最有友善关系的。
一项是“天空的院子”,以“住”为主;一项是保留镇上原本要拆除的客运站,以本地竹艺进行内部改造,为客人提供在地美食;另一项“竹巢学堂”则以“学”为主题,提供一个教育平台,当地民众和关注小镇发展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提出与在地产业发展有关的创意火花。
“食、宿、学”相结合,何培钧称之为“在地美好生活产业”。几年下来,受何培钧影响,一些当地居民也重新翻修老厝回家。小镇周边恢复了小小的自然发展社区。
从民宿到小镇文创,何培钧将自己创业经历写成《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一书。他的故事和书籍在大陆业界引起关注,请他前往讲座的邀约纷至沓来。以他的理念为基础的实践合作,也在湖南省常德市落地,与浙江省温州市的相关合作正在进行当中。
6日,刚从温州回来的何培钧受邀在台北与大陆企业驻台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大陆正在推广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如果台湾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能推动双方互相到对方那里看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流,对两岸的永续发展,也是很有意义。”何培钧说,期盼两岸能够更友善,开放心胸合作,共创双赢,也期待未来更多美好的事情持续发生。“我们都应该为此努力尽一份心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