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以3D列印制空对空导弹
近年来,中国积极发展机器人与3D列印技术,在工业生產上,它们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原料的消耗。而在军事应用上,更有无限可能。
据《中国航空报》10日报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证实,中国已在空对空导弹(air-to-air missile)研制与生產中,採用了3D列印,以及机器人装配等新技术。
不过,樊会涛并没有指出,以3D列印技术所制的导弹,究竟是哪一型号。空对空导弹是由战机上发射,以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为空战的主要武器。它具有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这也是3D列印率先应用于空对空导弹上的重要原因。
《多维新闻》指出,根据樊会涛透露的资讯,有分析认为,解放军在对空导弹生產上,很可能以3D列印技术,制造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零组件,并用机器人加以组装。
2015年12月,有「中国3D列印先驱」的王华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资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而中国工程院证实,他曾参与制造运-20、C-919等大飞机,以及歼-15、歼-31等新型斗机的钛合金零组件。
公开资料显示,王华明的「金属构件镭射熔化沉积增材制造技术」,已经应用在多项国產装备中,包括歼-11B、东风系列导弹、卫星,甚至航空引擎、燃气涡轮机等。而歼-15战机的起落架、运-20战略运输机的机身,以及主起落架接头大型主承力构件、C919大飞机的主风挡窗框、机翼和机体衔接部位等零组件的制造,也都应用了3D列印技术。
去年,美国军火商雷神宣布,他们利用3D列印技术,几乎制造了导向飞弹所有的元件。而它还声称,未来要让士兵当场以3D列印并组装导弹。
3D列印在国防军工领域的价值已日渐凸显,不仅能节省模具,减少机械加工过程,还能大幅降低武器装备的成本。正由于它可能带来的军事技术革命,各军事强权都将3D列印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