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中关系重修旧好 人权团体忧价值模糊

10.10.2016  15:41

特派看世界专栏加拿大过去这一个月来,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你来我往,忒煞情多。看在人权团体眼里,非但不是滋味,更有着浓浓的焦虑感。

加拿大自由党总理杜鲁道(Justin Trudeau)8月30日至9月6日首度造访中国,双方签署多项商业合作协定,杜鲁道更宣布加拿大乐意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亚投行)」。中方则是回应愿意与加拿大研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

紧接着,距离杜鲁道访中不过2个星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趁着纽约联合国大会行程结束,于9月21日转赴加拿大,展开为期4天、也是13年来首度的中国总理访加之旅。

李克强于21日傍晚抵达渥太华,杜鲁道夫妇随即设下「家宴」,邀请李克强夫妇前往位在湖畔的总理官邸轻松「小聚」。23日,李克强自渥太华转赴杜鲁道家乡蒙特娄,一下机就直奔贝尔中心冰球场,与等候在球场上的杜鲁道,进行了一场热情如火的「冰球外交」。双方随后共同出席了第六届「中加经贸合作论坛」。

加拿大在保守党哈珀政府近10年执政期间,与中国的互动似乎总是缺乏火花,也不断遭到批评者指责错失了中国崛起、强化两国关系的契机。如今,政府一换到杜鲁道手里,加中关系明显正以全速开始回暖。

杜鲁道积极与中国重修旧好,除了中国的强大早已不容忽视之外,许多人也认定他心中原本就带有「中国情结」。毕竟,早在1970年,不顾当时美国的反对,一手促成加中建交的加拿大总理,正是他的父亲老杜鲁道(Pierre Trudeau)。

但是,与「缺乏优良人权纪录」的中国亲热往来,对于素来以自由人权为核心价值的加拿大来说,多少是矛盾的。

在杜鲁道出发去中国前,加拿大媒体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就是:「总理会不会要求、又会如何要求中国重视改善人权问题?」

儘管杜鲁道在上海访问期间,曾公开阐述言论自由的价值、鼓励中国採取更多行动保护人权;他还表示,曾与中国大陆领导人在人权议题上进行过「高难度对话」。但是,对于杜鲁道政府,关?注人权的各大团体,设定了更高于此的标准。

尤其令许多人感到不安的是,加中双方在两国总理互访后,决定就签署「引渡条约」一事,展开谈判谘商。 两国要是在引渡罪犯上有了法律依据,中国逃犯将很难再把加拿大当成「藏身天堂」。但中国与加拿大的司法制度、标准和人权价值观大不相同,双方如何站在同一条线上进行「司法合作」,问题不小。

保守党代理党魁安布罗斯(Rona Ambrose)就对此表示,美国和纽澳都没有和中国签署这种形式的引渡条约,杜鲁道却打算这么做,想法「天真得让人震惊」。

于此同时,加拿大「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在5日刊出资深记者葛拉文(Terry Glavin) 的特稿,标题下得很重:「北京的加拿大傀儡」。内文则是直接提到: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蒙特娄大会期间,拒绝核发採访证给持有加拿大护照的中央社记者和另一位持中华民国护照的联合报驻华府记者,「保护记者委员会」和「无国界记者组织」都对此提出抗议,但是,「位在渥太华的自由党政府却连一点点抗议的意思都没有」。

葛拉文在评论中指出,加拿大全球事务部只是说:加拿大信守「一个中国」政策。那正是北京要加拿大说的话;而那政策,也让民主台湾继续遭受国际孤立。

一连串既存或新生的攸关人权、言论与新闻自由的事件,让「加拿大新闻记者言论自由组织」等关注人权议题的公民团体,6日连署致函杜鲁道,要求自由党政府在和中国重修旧好之际,必须将人权、尤其是言论和新闻自由,放在核心地位。不能为了与中国加强贸易,漠视中国戕害言论自由。参与连署的加拿大或国际人权团体还在持续增加中,目前已经超过38个。

这样的连署信函,对于一心期盼和中国关系「春暖花开」的自由党政府来说,无疑是泼了一小盆冷水;在未来的加中关系发展上,或许影响并不大,但对于言必称「人权立国」的杜鲁道来说,却是个值得停下来回头审视加拿大来时路、思考前行方向的机会。1051010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