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学者论两岸关系 警惕台独回潮

22.05.2016  11:48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2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展望”研讨会,十余位涉台重量级专家学者出席。(图片翻摄自中评社)

据中评社报导,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2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展望」研讨会,十余位涉台重量级专家学者出席。与会学者认为,虽然蔡英文演说中出现「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新表述,但表述背后的目的和陷阱值得警惕。「台独」回潮,未来的两岸关系将是一场「统、独」拔河比赛,大陆会继续对台湾新执政当局「听言观行」。

「蔡英文已经形成『台独不必在我』的想法,在其任期内主要是为『台独』创造条件、打好基础。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两岸统独对抗会更复杂、更多元,也更激烈。」

中国海洋大学海峡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郭震远指出,蔡英文的讲话反映出她不愿、也不敢公开挑衅大陆,直接挑战「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为争取「台独」的时间和空间,蔡英文未来会做两件事。其一,淡化两岸关系在执政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争把两岸统独对抗转化为岛内问题。其二,争取空间,尤其是在国际空间的问题上,两岸之间的较量会更加激烈和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嘉树认为,蔡英文演说的新意在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条例比较清楚地体现了一国两区的定位,向大陆释放出了善意,但同时也是借此将「去一中化」软着陆。他特别指出,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不是台湾单方面的文件,无论是「中华民国宪法」还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都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理解她起到提示性作用,现在还需重构一个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

「要把民进党执政明确界定为『台独回潮』和『两岸统独拔河』。」黄嘉树认为,我们要在下一步的交锋中用明确的「一中」去应对民进党有包装的「去一中化」,高度警惕蔡英文背后涌动的“台独”浪花。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用「有调整、不满意、观其行」9个字评价蔡英文就职演说内容。他指出,蔡英文讲出体现一国两区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这证明大陆的压力是有效的。但正如国台办负责所说,「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蔡英文还是没有说出「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虽然坐下来答了题,但是大陆还不满意」。

李义虎说,下一阶段,大陆将对民进党可能採取的「柔性台独」、「社会性台独」路线保持高度警惕,在国际空间以及东海、南海问题上持续观察。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认为,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虽体现了「一国两区」定位,但要结合未来的配套表述来看,「因为一国两区并不完全契合一个中国,既可以向一中方向发展,也可以往『台独』方向发展。」此外,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蔡英文使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八个字,放弃「主权属我」的提法,这点也值得关注。

「蔡英文的讲话是一份在各方压力下,企图柔和各方,让各方虽不满意、但能接受的答卷。」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严峻认为,面对这份「有调整、未达成」的答卷,大陆回应的基调是,「你已经答了,但是不够满意,何去何从我们还将听其言、观其行。」未来,大陆需要继续观察蔡英文是否就「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做出清晰表态、在周边海洋问题上持何立场,以及如何处理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等歷史文件。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创院院长徐博东表示,大陆对蔡英文的回答「不满意,但能容忍」,且允许蔡英文补考,对她还有一定的期待。未来我们需要蔡英文说清楚,她所界定的中华民国主权范围以及她在南海问题上的具体政策,「重表现、看行动」。此外,徐博东还提出,两岸应该维持一定的交流协商,不要完全中断两会沟通机制。但从策略上要「先政后经」,通过跟民进党当局的谈判,让她讲清楚两岸关系的性质。

「蔡英文试图通过对两岸定位的模糊表述来换取时间。」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认为,「现在蔡英文最需要的是时间,她最怕一上台两岸之间立即地动山摇,让她没有办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此外,「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参与确认的共识,而蔡英文目前只谈中华民国宪法,「解读是你自己的事,大陆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但是没有参与权。」这点也值得高度重视。

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郑剑指出,蔡英文用不到十分之一的篇幅阐述两岸政策,显示出她并没有能力处理好两岸关系,「心里有鬼,高度不自信」。其次,蔡英文称「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其中「事务」一词值得注意,事务不等同于政务,没有那么强烈的政治色彩。此外,对民进党暗推「柔性台独」的作法,我们也要保持警惕。

(中时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