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受难者家属 参与中正纪念堂转型之社会讨论

11.12.2017  08:13
2017年12月11日 07:26 中时电子报 林宜静 /整理报导

文化部「中正纪念堂转型之社会讨论计画」第二场愿景工作坊,在世界人权日12月10日展开,共有23人参与审议讨论。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年龄层、背景、居住区域,有高中生、大学生、一江山战役协会、二二八受难者家属等,有远从金门飞来,也有附近的里长。

经过一天讨论,多数反映因过去教育背景及对歷史了解不够,彼此需要有更多对话才能相互了解包容。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刚在12月5日三读通过,也成为今日讨论焦点。

文化部表示,自今年初以来,基于「面对歷史、正视伤痛、尊重人权」,本于主管机关权责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的相关计画。促转条例通过后,赋予中正纪念堂转型的法律依据,文化部持续推动社会讨论,更有其必要性。台湾从威权时代走到今日的民主社会,希望透过多元讨论形式,将中正纪念堂的诠释权回到公民社会,一起思考从转型正义看中正纪念堂的转型,打开转型的想像及愿景。

受邀讲座有政治工作者林邑轩讲述「分享面对歷史的几种可能」,文史工作者凌宗魁阐述「使用空间/都市的几种可能」,二二八事件受难者林界女儿林黎彩女士到场分享寻找父亲死因的过程,现场播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顾问陶士君先生採访影片。参与者针对讲者的内容交换意见,讨论如何抚慰歷史伤痕及具体的转型方案。最后再由各组轮流分享说明小组的意见,彼此理解各组讨论内容。

文化部表示,今天各组分享意见的重点包括:

一、参与者彼此同理不同立场的生命经验,不同角色各有不同复杂样貌。

二、参与者共同体认到对于歷史的了解不够,这也是目前的教育,让大家难以触及真相,应开放有更多的歷史资料,才能更贴近事实真相。

三、建议要有更多对话空间,例如,当时盖中正纪念堂时,是由上而下的决定,现在谈转型正义时,希望由下而上,要有多元角色的讨论,希望文化部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之社会讨论计画过程当中,所有内容都能被呈现。四、希望能照顾当地居民生活的需求,而不是只是意识型态之争。

文化部表示,举办愿景工作坊持续就中正纪念堂转型正义的未来可能方向,进行讨论与资料搜集,工作坊的讨论结果不必然达成共识,而且会包含不同意见的表达。今日工作坊的完整内容,已同步于网站的「出来讲」以及「中正纪念堂转型给问吗」粉丝专页直播,民眾也可到计画网站键盘讨论区表达意见

(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