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内战衝击 世界5大改变一次看懂

15.03.2016  11:09

叙利亚内战5周年专题(5)(中央社贝鲁特15日综合外电报导)受到阿拉伯之春运动启发,叙利亚人民2011年3月15日起而反抗巴夏尔.阿塞德政权,内战战火不仅在叙利亚造成逾27万人丧生和逾半数人口流离失所,也带给全球政治巨大衝击。

美联社报导,这场内战今天满5周年,以下是它带给世界的5大改变。

●伊斯兰国崛起

在叙利亚衝突日益恶化造成的真空中,一个鲜为人知且无比暴力的盖达组织(al-Qaeda)分支,演变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恐怖团体。

2014年,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完成对叙利亚东部城市拉卡(Raqqa)的接管后,随即征服伊拉克北部大城摩苏尔(Mosul),最后控制横跨两国边界、面积相当于英国的广大地区,并一路吸收武器、财富和人员。

叙利亚政府大体未制止这项扩张,当时政府军正忙于在较接近地中海、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打击反抗军。

伊斯兰国屠杀少数族群、将性奴隶制度化、击败国家部队、在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场景中杀害反对者,引发该地区和全世界深深忧虑。

它摧毁歷史遗蹟,诸如古城巴迈拉(Palmyra)的寺庙,并助长全球古物交易。

这个团体在从法国到叶门等地区发动恐怖攻击,并在利比亚北部建立据点,这个据点有可能比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建立的「哈里发国」(caliphate)长久。

也许最令人困惑的是,成千上万年轻男女,从欧洲各地涌向叙利亚和伊拉克加入这个组织,而且他们有些和穆斯林渊源并不深。

●俄国重振声威

英国外相韩蒙德(Philip Hammond)最近表示:「全球只有一个人,能以一通电话结束叙利亚战争,那就是蒲亭先生。」

俄罗斯总统蒲亭(Vladimir Putin)眼巴巴地看着美国在中东地区发号施令多年后,已重新在中东建立据点。

俄罗斯在提供叙利亚总统阿塞德(Bashar Assad)大量武器、顾问和经济援助而不见成效后,去年9月派遣空军轰炸叙利亚反抗军。最近战事稍歇,大体上是出于俄国要求。

俄罗斯对叙利亚的计画仍然隐晦不明,但是接下来领导叙利亚的无论是谁,大体上都要靠蒲亭的力挺上台。

目前,俄罗斯是石油和天然气蕴藏丰富中东地区的主要掮客。可以预期各种政治势力都想知道,俄国可以带给他们什么好处。

●欧洲动盪不安

欧洲上个世纪末缔结开放边界的申根协定(Schengen Accord)时,没料到未来一年之内会有逾百万移民涌入,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就如去年所出现的情况。

成千上万难民试图渡海时溺毙,对欧洲大陆构成道德挑战。至今不歇的难民潮,获得欧洲慷慨伸援,也在欧洲引发仇视外国人心理,最后深深撼动申根协定的核心。

欧洲在允许数十万人进入后,目前纷纷在由希腊到德国的巴尔干半岛路线树立围篱,许多人目前受困东南欧骯脏不堪的难民营中。

伊斯兰国去年11月在巴黎发动恐攻,虽然大致上是由法国和比利时国民下手,却在欧洲各地引发对安全问题的交相指责,提升民族主义派政治人物的声势。

甚至远在美国也获得迴响。共和党声势领先群伦的总统参选人川普(Donald Trump)提议禁止穆斯林入境,让许多人深感错愕。

欧洲如今希望达成协议,把抵达希腊的难民都送回土耳其,交换接纳经过先行筛选的叙利亚难民。

●中东邻国混乱

欧洲难民危机和涌入叙利亚邻国的难民潮相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光是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就收容约440万叙利亚难民,其中黎巴嫩接纳逾100万人,是黎巴嫩原有人口的逾1/5。

叙利亚衝突也使整个地区的民兵和国家卷入其中,破坏黎巴嫩等较脆弱国家的稳定,使土耳其种族紧张情势死灰復燃,引发与库德族人爆发内战的高度关切。

●伊朗势力抬头

叙利亚衝突打破地区权力均势。什叶派穆斯林居多数的伊朗,势力范围由贝鲁特延伸至德黑兰,深为巴格达和大马士革政府倚赖。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Revolutionary Guards)辖下特种部队圣城部队(Quds Force)指挥官苏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曾访问俄罗斯,常被视为指导叙利亚和伊拉克武力部署的人物。

伊朗在叙利亚和伊拉克都派有民兵,这些民兵据说是在地主国的主权指挥架构外运作。

伊朗在黎巴嫩则有真主党(Hezbollah)为其代表,真主党正逐渐将黎巴嫩政府中沙乌地阿拉伯所支持的对手边缘化。1050315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