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评蔡英文:她关上一扇门 却打不开一扇窗
5月20日是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就职满周年的日子,各界原本期待听到她的演说,对过去一年的种种作为作个总结与反思,并对未来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和战略。未料,对这个重要的日子,蔡英文却选择沉默以对,不作任何公开演说,当然也没有回顾与前瞻,也谈不上战略的转进。这样的沉默,是意味蔡英文决定“维持现状”或是她仍在思索应对之道?
台湾《联合报》21日发表社论指出,进退不得的处境,正是蔡英文民调重创的主因之一。一开始,蔡英文拒绝接受“九二共识”,主张维护台湾的“尊严”,并矫正经济上对大陆的过度依赖;从呼应岛内选举“新民意”的角度看,这些似乎言之成理。因此,她更把新世代形容为“天然独”,认为自己拥有坚实的支持。然而,她急急关上两岸大门,重创了观光产业,“外交”战线也大受影响,RCEP、“一带一路”和TPP之路皆受阻断。与此同时,她极力倡导的“南向政策”却不见进展,最近越南与中国大陆发表联合公报,更形同为南向设置了新路障。
简言之,在两岸关系上,她为台湾关上了一扇门;但在南向政策上,她却迟迟无法打开一扇小窗,这让台湾在经济、“外交”上都备感窒闷。如果只是陆客及陆生减少,对观光、教育产业造成一些冲击,一般人仍觉得可以支持台当局两岸政策。但如果两岸关系陷入无止境的对抗,民众当然会怀疑这种不计代价的两岸政策是否明智。
该社论指出,在蔡英文的思考天平上,在观光、“外交”、国际参与上付出一些疼痛的代价,却争得台湾的“尊严”和发声机会,或许觉得相当划算。如此,至少增加了台湾的国际能见度。但是,让“对外”关系时时处于紧绷的凶险,让民众不时迎接“外交”上的挫败,让观光餐饮业者的生计难以为继,让两岸人民的敌意不断升高,能说这些都是人民“必要的牺牲”吗?
蔡英文似乎相信,“维持现状”就是很大的善意,北京执卷追问,反而不具善意。蔡英文也相信,台湾加入全球议题的价值同盟,便可以构筑“力抗中国”的软长城。蔡英文更相信,如果把两岸关系放进区域发展的范畴,对台湾的安全将更有保障。这些想法,当然不是纯属虚构,却绝非合乎现实。尤其,如果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中衡量,再对比两岸政经实力近年的消长,不免显得虚弱而自不量力。否则,为何“与特朗普通电话”只是一次余兴演出?而台湾以健康人权要求参与世卫大会(WHA),各国的支持最后也仅剩口惠?
该社论强调,蔡英文认为,台湾可以绕过中国大陆,进入世界;新南向政策便反映了这样的思维。但是,要绕过中国大陆,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早年的台湾,曾经靠着勤奋的商人一步一脚印,打开了通往世界的贸易之路。今天的台湾,台当局却以为只要大声呼喊“南向”的口号,芝麻就会主动开门,只能说太过天真。更危险的是,南向至今看不出任何具体成效,但两岸关系的变调,却拘碍了台湾参与“一带一路”以及TPP之路,得不偿失。
关上一扇门,不过是举手之劳;但要开启一扇窗,却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成事。对此,蔡英文应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