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搬开服贸绊脚石 台湾不能再拖了
为期两天的两岸金融(银行、证券、保险)三会日前在北京闭幕,建立了两岸金融监理机关的直接互动模式;台湾“金管会”主委曾铭宗强调此行是一场顺利的“建渠之旅”。话是没错,但众多台湾业者对此项会议的期待,其实远超过这样的成果,台湾众多金融业者心中可是五味杂陈。
台湾《经济日报》29日社论指出:台湾方面金融业者过于乐观,未能充分理解金融开放、服贸和世贸组织间的关系,才会期待过高。两岸都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必须遵循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凡是开放给一个会员体的贸易条件(包括金融市场业务),必须同时开放给其他会员体。因此,大陆无法单独对也是世贸成员的台湾,提供优于对其他会员体的市场待遇;除非是在彼此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纳入这种开放,让世贸组织认可,成为例外。因此,要在对岸金融市场获得“超世贸”(WTO-plus)的业务开放,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尽快让“服贸协议”在“立法院”通过。
然而,两岸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即ECFA,包括架构协议、服贸协议、货贸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对台湾的各种产业而言,台湾强势产业将会获得大陆市场开放、得以抢占商机的“两岸红利”,但弱势产业却要面临传统上被保护市场转为开放的竞争冲击,在没有获得两岸红利“公平分配”之前,受冲击产业或企业是不会支持这种协议的。
文章说,这个道理台当局却还是无法参透,如果只怪罪在野党杯葛、“立法院”怠惰、年轻人无知,而没有实质动作,是无法让协议加速通过的。
从服贸卡关迄今,台当局其实可以做很多事,包括调整资源分配、提供弱势产业更多支持和受伤害补助、拟定各种方案对真正弱势的企业进行竞争力的强化、对各种产业持续不断地进行双向沟通来优化协助方案、全面进入大专校园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和业界、学界和智库长期沟通,来拟定及调整未来自贸协定的谘商策略……。这些行动的目的,是让全台湾上下都感受到台当局真心在协助所有企业进行体质调整,协助业者进行市场开放前的准备、开放后的辅导,甚至受冲击无法生存下去如何退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才会放心、“立法院”才会认同而顺利通过,想到对岸大展鸿图的金融界才有机会展开拳脚、放手一搏。否则,各种各样的杯葛、对抗、嘲讽,都会让金融界无法吃下眼前的大饼,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机会流失。
可是政府迄今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躺在“立院”,不会利用机会做上述规划,同时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预做准备。事实上,就在两岸金融三会召开前夕,大陆宣布了松绑外资银行的限制,只要外银设立一年就可以做人民币业务,也将松绑外资券商申请QFII额度的门槛;这些开放都是在侵蚀未来台湾金融业者进入大陆市场的利基,两岸服贸协议即将从“鸡腿”变成“鸡肋”;如果再不快速通过,更有可能变成“鸡皮”。
文章最后说,时机稍纵即逝,台湾“行政院”应该拿出方法尽快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