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台湾好东西 智慧城市让創意实现赚世界人的钱
台湾过去经济发展主力是电子制造业,但智慧化应用时代来临,產业要如何成功转型?民国党主席徐欣莹认为「智慧城市」是关键,「台湾的地理位置、国民E化与教育程度及產业优势,非常适合成为新创实验场,但政府却没有带头整合跨部门资源,让企业在国际市场孤军奋战。」
拥有交大理工科技背景的徐欣莹,常与科技界大老、主管交流產业发展意见,据她转述,科技业很看好智慧城市,可以帮助企业打进世界市场。民国党台北市议员徐世勋也说,智慧城市可避开政治敏感议题,专注在城市交流跟產业经济,藉此行销台湾。而事实证明,这种「城市对城市」的交流战略确实有效,今年2017智慧城市首长高峰会,台北市电脑公会、台湾智慧城市產业联盟与北市府就邀请到了29个国家,超过54位的海外城市首长,来台考察智慧城市的经验,成果丰硕。
台北市政府在去年3月成立了「智慧城市专案办公室」(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PMO),开放全市成为產业界的实验场域。专案办公室主任李镇宇表示,至今媒合案例约100件,并开始有成功的范例:像冬天台湾常面临「紫爆」空污问题,新创团队研发出可以侦测PM2.5「空气盒子」,与资讯局、环保局、教育局、智慧城市专案办公室一同合作,布署在各国小校园中,并将数据公布到臺北市开放资料平台,让民眾可上网查询,这项创意,连韩国首尔也来取经。產官民合作共同发展出成功案例,对台湾是三赢:一、国内溢散效应,带动全台城市跟着做;二、產业效应,本土企业的產品直接外销全世界;三、改善市政管理绩效,解决市民问题、加强环境永续。
资料来源:台北市智慧城市专案办公室、台北市电脑公会。制表/记者张怡文
但其中也遇上不少挑战,李镇宇说,有业者想推智慧农业,却面临台北市无场域可提供,又无法被转介到其他农业县市的困境。徐世勋长期关心智慧城市,深入瞭解后发现台湾智慧城市发展困难是:中央法规限制扼杀新创;各县市政府各行其是,导致资源重复投资又难以整合;部分地方县市因资源经费不足,易流于政绩包装,却无產业创新导入的实质行动。
「智慧城市是振兴台湾经济的重要项目,中央政府角色举足轻重,难道只让柯市长孤军奋战吗?」徐世勋强调,中央政府应积极松绑法规、整合跨部会/县市资源、进行战略性布局,绝不能袖手旁观,也不应有党派分别,「中央将台北市打造为智慧城市的首善之都,北市也能将成功范例分享给各县市,中央地方一条心,这才是台湾人民之福。」
(中时电子报)
民国党台北市议员徐世勋(右一)与臺北市长柯文哲参加產业布局论坛(2017 Taipei-New Delhi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邀请国际企业来台投资。图/民国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