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研会30周年论坛 林佳龙提出「互为主体性」建构两岸关系
台中市长林佳龙7日受邀出席「台研会三十周年系列论坛」,他以学运参与者及北美台研会创会长的经验,分享台湾主体性及两岸关系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台湾主体性呈现在三个层面并互相影响,包括认同、结构制度及公共政策,建构起专属台湾的意识形态、社群意识及政治规范。他也提出「互为主体性」来建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而非宰制,也非孤立,让台湾活出自我、超越自我。
财团法人台湾研究基金会3月在台大公卫学院拱北讲堂连续举办三场系列论坛,邀请林佳龙、文化部长郑丽君、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台北医学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朱云鹏等政界与学界知名人物,针对「台湾主体性」、「台湾大战略」、「公义的台湾」等议题发表研究结果与看法。
今日第一场「台湾主体性」论坛,率先针对台湾30年来的政治、歷史、文化、族群转变,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前瞻。
台研会创办人黄煌雄表示,台研会成立30周年,一万多个日子以来,持续在国家政治与社会议题上扮演领先且独特的角色,包括出版「华人世界第一本国防白皮书」,首次对国民党党產进行田野调查,同时也改变了中央政府体制,促进总统直接民选。
尤其台研会成立之际,即与1980 年代的学运世代同行,从台研会成立第二年起,便支持以硕士生为主体,完全自主举办的「新生代论文研讨会」(NGC),今日邀请四位讲者在政界与学界都有非常令人瞩目的地位与作为,尤其林市长是学运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北美洲台研会创会会长,更让这场论坛别具意义。
林佳龙表示,以政治学角度而言,台湾主体性呈现在三个层面并互相影响,包括认同、结构制度及公共政策,其实台湾已跨越非常多的门槛,这30年来,在台湾意识形态的发展上,让许多知识菁英有很多想像,同时台湾也藉由地方自治,直接民主制度化,成功型塑台湾人共同的政治规范。
公共政策方面,则透过政治关系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与社会生活体制化,比如藉由教育、全民健保、年金、长照托育等议题,建构非常绵密的利害关系,无形中强化了共同社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台湾主体性。
林佳龙也认为台湾人的文化观或国家观,是大河理论式的,兼容并蓄,不排斥原民文化、华夏文化,日本文化或各种其他文化。当面对中国大陆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復兴,台湾就像是一棵树的种子,飘落到另一个地方落叶生根,长出另一个生命,自让己走出一个主体性。
但台湾不可能成为国际间的孤儿,因此他提出所谓「互为主体性」来建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并非宰制,也非孤立,而是不卑不亢,争取更多中国人的接受;而这样的论述与实践,目标要让台湾活出自我,超越自我,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去,自己抛出这样一个想法,仍需要一段时间,让台湾人共同去探索。
郑丽君则以太阳花运动为例,谈民主政治的理论、政策到目标。她认为青壮世代不需再缅怀歷史,不应以学运时代的成功自居,太阳花运动的震撼,让此刻身为政治工作者的我们应自我反省,尤其这30年来,我们改变了多少,还有哪些努力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去改革。
此外,她也认为民进党现在全面执政,应全面召换「参与式民主」,让文化民主化,让这块土地上所创造出来的个人自由思想与在地化,能够持续成长与茁壮。
(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