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分层辨识太阳花学运的“七反”
台湾《中国时报》2日社论指出:风风雨雨的2014年过去了,食安风暴、高雄气爆,每一件事,都震憾岛内民众。然而,若要选出对台湾民主政治发展影响最深最巨的重大事件,无疑问的,首推去年3月18日发生的太阳花学运。
事件发生已超过半年,且深刻影响了台湾“九合一”选举,对国民党的命运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乃至对台湾甚至两岸关系都产生了涟漪效应。现在必须深刻剖析太阳花学运的本质,唯有准确解读,各方的反省与应对才会准确。
事出有因,太阳花学运不是从石头里迸出来的孙悟空,可以说是众多反对性议题的汇流,大致可分成七反:反程序不正义、反服贸、“反中”、反自由贸易、反分配不公、反财富集中,以及反马英九。
这七反,有时间序列的关系,也有内核外核的层次。最大公约数是反程序不正义。去年3月17日,时任“内政委员会”召集人的国民党籍“立委”张庆忠宣布,《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送“院会”存查,被批评为“30秒通过的黑箱服贸”,成为太阳花学运攻入“立法院”议场的“师出之名”。然而,这样的师出之名,是有错置轻重的选择性的,相较民进党在审查服贸时,霸占主席台、瘫痪议事的9个月,其程序不正义的程度更高。
当以“黑岛青”为核心成员的林飞帆、陈为廷等人攻进“立法院”议场,建立了指挥中枢的“内核”后,反程序不正义的外衣即卸下,反服贸与“反中”登场,成为主旋律。林飞帆与陈为廷等学生领袖,毫不避讳地表明其支持“台独”、“反中”、反服贸,这个“内核”是太阳花学运中政治性色彩最强的一群。
这个主旋律,号召了包括反核四、反自由贸易等等各式各样的社运与议题团体,占领了议场外的“立法院区”,成为太阳花学运的“中核”配乐。
但太阳花学运最大的能量,却是来自于最后的3个反,反分配不公、反财富集中,以及反马。三反引聚了以年轻学生为骨干、大批的民众包围“立法院”。根据台北大学社会系部分师生所做的“谁来‘学运’?太阳花学运静坐参与者的基本人口图像”调查显示,参与学运的成员56%是学生,其余不具学生身分之社会人士有44%,其中20~24岁的年轻人即占44.5%。这四面八方的力量形成太阳花学运的“外核”,号召了广大的共舞者,沛然莫之能御的大波浪于焉形成,冲垮了马当局原已危如累卵的最后威信。
勾勒出太阳花学运的大致图谱后,即可窥知太阳花学运的本质,其实是民众不满的综合性出口。各别之反,都未必能掀起太阳花学运,但集“七反”之力,就可以形成推倒台当局的海啸。
而从这七反来看,在太阳花学运前,除了作为太阳花导火线的反程序正义外,反服贸、“反中”以及反自由贸易,都不能算是台湾意见的多数、主流。
以反自由贸易来说,不管是台湾先前加入WTO、APEC,或者马当局上台后签署的包括台湾与新加坡、台湾与新西兰在内的几个FTA,台湾社会反对声音都十分薄弱,甚至根本没有。“反中”或反两岸经贸的人或许不少,但也称不上主流,不要说之前两次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外界咸认为国民党是赢在两岸牌,在太阳花学运前,民进党自己的民调也显示,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比民进党更得到人民的支持。
不幸的是,以上的少数在太阳花学运中,却被另外3个多数,亦即反分配不公、反财富集中以及反马英九加持,在太阳花学运后,隐隐然开始以多数者自居。而这又可以再放回太阳花学运的内外核图谱来看,太阳花的政治性的强度,是由内往外递减;人民力量强度却是由内往外递增。外核强化、加持了内核,让并非台湾主流意见的内核,占取太阳花学运的光环与力量。
这中间,马当局在内政成绩上不能让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满意,是最大的因素,内政端的不满与失望,在太阳花学运后,竟演变成对两岸经贸关系及自由经济主义的否定,这不仅是国民党的失败,更威胁台湾未来的长远的成长与发展。
平实而论,太阳花学运带来了社会的反思,也真实反映了年轻人的无希望感,相信未来执政者必将严肃面对,这可视为太阳花的机会面;但太阳花学运也带来对代议民主的伤害,并对两岸发展及经济战略方向投入了变数,这些则是风险面。
太阳花学运是既成事实,其效应还在持续发酵中,从台当局到民众,我们当然应该让正面效应发挥作用,但也不要被内核的错误论述误导。2016选举将届,两大政党必须藉由选举辩论,针对这些议题提出明确主张,尤其目前气势处于优势的民进党,必须证明比国民党更有能力处理反分配不公、反财富集中的民众不满,对是否支持反服贸、“反中”、反自由贸易也必须说清楚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