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两岸“心纪录”:我们在一起
2017两岸“心纪录”:我们在一起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2017两岸“心纪录”:我们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赵博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这是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校园民歌《少年中国》,曾在30年前台湾民间争取回大陆探亲权益的集会上被唱响,为一群少小离家的白发老兵喊出“我要回家”的心声。
资料图:2015年“欢乐春节北京文化庙会·台北之旅”。 中新社 发 路梅 摄2017年冬,歌曲原唱者杨祖珺怀抱吉他,走上两岸开放交流30周年纪念晚会的舞台,再次自弹自唱起这首动人的歌谣。她的歌声里有岁月沧桑写就的悲情,更有世事变幻不改初心的坚定。
恰如那“白了少年头”的归乡路,亦似穿越风雨吟唱不息的歌咏,无论台海上空笼罩怎样的政治气压,一湾浅浅海峡始终隔不断“两岸一家亲”,挡不住两岸民间交流与社会融合的前行脚步。在愈走愈近的心灵契合之路上,两岸同胞走过了不平凡的2017。
翻开时光画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热闹欢腾的民俗节庆场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017年初,文化部主办“欢乐春节”品牌活动第五次走进宝岛。北京文化庙会、“乐山乐水·乐享河北”两岸春节民俗庙会、“美丽广西·情牵宝岛”民俗巡游、上海文化艺术团台湾巡演等11项活动轮番亮相,台北、台中、花莲、高雄……处处洋溢着两岸同胞共庆中国传统节日的欢声笑语。
文化部港澳台办主任谢金英介绍说,“欢乐春节”在台湾影响日益扩大,已覆盖岛内超过三分之一县市及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成为台湾民众欢度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共话两岸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
中秋月明“点亮”了又一场两岸民俗盛会。在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120多组彩灯围绕“昆山印象”“宝岛风情”“周庄故事”“祈福中华”四大主题缤纷亮相,以并蒂莲花、海上满月等造型描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看花灯、品小吃、听大戏……“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台湾气息,非常开心。”携妻儿从无锡专程赶来周庄赏灯的台商陈文斌说。台湾义工黄静渝则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丰富了‘精神家园’内涵,增强了台商台胞的归属感。”
2017年的时光影集里,受益于大陆新出台便利政策措施的台胞们的笑脸分外动人。
在大陆就业的台湾居民将享有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权利;在大陆居住、就业和就学的台湾居民可参加社会保险;银行业改进台胞小额信用卡服务;符合条件的大陆高校台湾应届毕业生将获发《就业协议书》和报到证;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可享受单笔最高3万元人民币的专项奖学金……
今年以来,大陆各部门相继出台20多项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便利,赢得台胞一致“点赞”。
“5年前,我在北京跑了20多家银行,想办一张信用卡都很难。今年6月8日,我在网上申请工行信用卡,几天就审核通过了。”在第九届海峡论坛上,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王正开心地展示着手机里“审核通过”的短信。
海峡论坛是参与机构最多、活动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在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遭遇严重冲击之时,8000余名台湾各界人士应邀赴会,畅叙“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两岸基层民众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两岸民间交流只能加温、不能冷却。”台湾花莲县县长傅崐萁说。
文化认同是心灵契合的根基,也绘就了2017年两岸日记里的璀璨“亮色”。
这一年,两岸艺术机构联手“走出去”传为佳话。8月,“一花一世界——当代中国琉璃艺术展”绽放曼谷;10月,“海上丝路——东方生活美学展”惊艳马耳他。从琉璃精品到茶道、香道与古琴展演,展会集结两岸文人雅士,尽显中华文化之美。
“两岸没有二分法,中华民族的文化只有一个。不管台北还是上海,我们追求的都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台湾琉璃工房创办人张毅说。
金秋时节,“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如约莅临台湾佛光山。以少数民族风情著称的贵州成为今年此项活动的主角,灿若云霞的苗族服饰、宛如天籁的侗族大歌、巧夺天工的银器技艺……台湾同胞大饱眼福,再次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灿烂。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总馆长如常法师说:“我们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也连接了两岸一家亲的和谐发展。”
参访团还到台东“走村串寨”,与卑南、排湾部落深度交流,分享传承非遗的心得。热情好客与热爱歌唱的天性,让两岸少数民族朋友一见如故。
3个月后,卑南部落出身的台湾知名音乐人胡德夫来到北京,一头白发、一袭红衣,借《时光洄游》为题将创作生涯娓娓道来。谈及近30年前的首次“登陆”和此后不断往返两岸,他说:“交流为两岸搭起沟通的大桥,两岸同胞可以在桥上互相寒暄、彼此拥抱。”
“我们每个人,尤其文艺工作者,都是一个螺丝钉。”67岁的胡德夫眼神坚定,“桥板上的螺丝钉都已经钉下去了,再想要拿起来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