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渐老后继乏人 台湾讨论保护公益精神

05.08.2017  17:46

  志工渐老 后继乏人

  台湾讨论保护公益精神(看台湾)

台湾青年志工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和留守儿童做游戏。洪坚鹏摄

  近日,台湾传出志工后继乏人的消息,令人扼腕。

  志工即志愿者,是不计报酬服务他人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尺。志工在台湾不是小众的概念,在医院、博物馆、社区和重大活动上,都能看到志工的身影。志工也不限于职业阶层,在台湾采访期间,记者曾在台北花博会上看到文化名人陈文茜当志工;一位计程车司机和记者聊起云南某村的情况,他曾随慈济去那里当过志工;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后匆匆赶往一场残障人士的活动,也是去当志工。和一位台湾同行谈起这些,她说:“我退休后的规划就是去附近的小学当志工,在上下学的时段在附近路口保护小朋友过马路。”另一位台湾朋友准备去临终关怀病房当志工,问他为何选择如此沉重的工作,他说:“我妈妈在临终病房时一直得到志工的照顾,他们太令我感动了。我有时间了,当然要去那里照顾别人的父母”。

  台湾的志工不是随便当的,他们都身在各自的团体,要经过培训,接受纪律约束,并要遵守《志愿服务法》,接受奖励也要合乎《志愿服务奖励办法》。

  记者曾采访过玉山管理处的志工管理,他们有600多人的志工队伍,每个人都要完成培训课程、参加实习,经评定合格后才能成为志工。这里的志工分为解说志工和环保志工两种,解说即向提出解说申请的游客解说玉山之美,环保即在玉管处的安排下参与各项日常工作。玉管处将需要人手的信息发布在网站上,志工便会与玉管处联系,从四面八方赶来服务。有些志工从服务社会中找到成就感,也有的志工成长为专职解说员、生态摄影师,这就是志工们的“报酬”了。

  志工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一道风景。但据《联合报》报道,近日有多个公益团体表示,志工队伍老化,后继乏人。台湾防止自杀的“生命线专线1995(要救救我)”表示,现在排班越来越困难,本应24小时值班的热线,现在只有17个县市能保证人手。去年他们的2637位志工共接听了17万通来电,全台的57条24小时专线,有些电话根本来不及接听。现在有意愿加入志工队伍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少,台南的热线志工平均年龄已达65岁。

  服务独居老人的华山基金会也遇到同样的困境,他们在台湾各地有5000位志工,以35岁至60岁的家庭主妇和自由职业者为主。现在,新加入的志工很少,特别是在中南部和偏僻乡镇,有的地方只剩一名站长。年长志工有的已不能胜任照顾老人的工作,原来可安排转做行政管理,现在却还得坚持入户。为吸引年轻人加入,基金会设计了比较简单的服务,比如每天为老人送餐一次,希望有更多的人体验志工的工作,关注公益团体。

  服务未成年人的家扶基金会表示,现在寄养家庭的主人也年龄偏大,很多都是快退休的人了。虽然年龄大有耐心有经验,但和儿童沟通有障碍,体力也不足以陪伴孩子。家扶基金会一直希望年轻的夫妻接受寄养儿童,他们设计各种活动,请寄养家庭讲述自己的故事,举办寄养家庭训练班,为寄养家庭提供喘息服务等,但愿意接受寄养儿童的年轻家庭越来越少。

  对此,家扶基金会也表示理解,现代家庭多是夫妻共同上班,必须为工作奋斗。就算全职年轻主妇,面对寄养儿童的心理、生活照料等问题也会心存顾虑。有公益团体表示,台湾的志工文化正在慢慢改变,年轻人有时间更愿意兼职挣钱或玩乐,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意识不如父辈强。这也许和经济不景气和没有安全感的大环境有关系,上一辈生活在经济起飞的年代,对生活充满感激和希望,就算辛苦也愿意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

  面对现实,有识之士为台湾志工文化的未来出谋划策。《联合报》报道,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系副教授郑赞源认为,近年来台湾志工领域大增,有导览志工、图书馆志工、博物馆志工、环境志工等。不同单位与团体需求的志工不同,管理上各自为政,台湾没有一个专门的志工部门,可以调配志工资源、培训志工新人、弘扬志工文化。如果有这样的部门,必要时可出台各种鼓励、奖励措施鼓励人们投入志工服务,或能缓解志工后继乏人的困境。本报记者 陈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