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革命 军力重分配仍是梦
近年来无人机產业蓬勃发展,由于无人机价格低廉,加上容易制造,因此有人认为,它们将迅速普及,让较贫穷,开发度较低的国家能一步登天,拥有先进的军力,而不必大费周章,一步一脚印地累积实力。
如果这种解读正确,那将意味着这场机器人革命,可能带来长久以来某些国家梦寐以求的军力重分配。也有人指出,美国带头以无人机发动「特徵打击」(signature strikes)与「精准打击」(targeted strikes),将使其他国家一旦拥有无人机能力后,也有样学样。
而《外交学者》(The Diplomat)指出,这些论点的问题在于,它们完全忽略了应用无人机背后,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建设与组织支援。
首先,学习如何操控能影响战略作战的战斗无人机,需要高度的训练与大量资源。儘管美国在这方面经验丰富,但在无人机坠毁事故中,仍有4成是人为疏失所致。同样的,了解无人机运作也充满挑战。除了要克服来自军方与政府内部的抗拒外,主事者还要投入大量时间与政治努力,才能在不同军种、不同单位与指挥系统间,设计出适当的组织架构,并研拟出妥当的政策。
例如,以色列自从1970年代起,早已开始使用无人机,但直到2006年,无人机在对付真主党的表现上惨不忍睹后,军方才真正想出,要如何让无人机彻底发挥战力。
其次,用了无人机并不意味着就能大大节省人力。反之,犹如丹麦军事研究中心(Center for Military Studies)所归纳的,无人机需要有大批高度专业人士,才能解读﹐并运用它们所提供的大量资料。例如,动用一架像MQ-9死神(MQ-9 Reaper),或是RQ-4全球鹰(RQ-4 Global Hawk)等先进无人侦察机,地面大约需要有300-600名专精通讯、电脑与软体的专才支援。
然而,这类人才宛如凤毛麟角。纵使像美、法、英国,甚至德国等先进国家,要招募这类人才,都还得使出浑身解数。可想而知,许多开发中国家必然会面临更多困难。
然而,若没有卫星与视距通信系统传送影像及视讯,还有联合空中控制中心(CAOC)处理并分送资料给各部署单位,让先进的战机打击敌方目标,全球鹰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三,无人机是军力倍增器。但前提在于,你要有庞大的资源与军力。而要解读它们所搜集的情资,掌握战斗优势,除了复杂昂贵的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讯(communications)与电脑(computers)等4C架构外,还要有其他军事平台的支援。例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RQ-4全球鹰只要执行3%的侦察任务,便能协助追踪并摧毁40%的伊拉克坦克。
总之,利用无人机进行军事打击并不会如想像中普及。由于背后的架构复杂,费用高昂,加上运作除了要有丰富的经验,还要能协调先进的军事平台,因此充满了挑战,想靠无人机在国际上重新分配军力,只能说是难上加难。
(中时电子报)
军事频道─陆、海、空、军武、战略,一次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