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双泽:曾催生台湾校园歌曲创作 因救人早逝

12.09.2017  18:25

  李双泽,生于1949年,卒于1977年9月10日,籍贯福建晋江,父亲为菲律宾华侨,小学时随母亲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附中、淡江大学,因催生了台湾校园歌曲创作又英年早逝而成为传奇。

寻觅李双泽》制作人杨祖珺在纪念会上。陈晓星摄

  “68岁的李双泽什么样子,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了。”台湾乐评人马世芳的一句话令全场百感交集。

  40年前的9月10日,28岁的李双泽在淡水救人身亡。40年后的9月10日,笑着、唱着、背着吉它的李双泽还是一位年轻人。而出现在《寻觅李双泽》纪实片的画面上,面对镜头追忆着他的朋友们如王津平、胡德夫、梁景峰、蒋勋……已经年华老去。

  李双泽是谁?对于大陆的乐迷来说,他是台湾早期原创歌曲《少年中国》《我知道》《愚公移山》《美丽岛》的创作者;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他是“唱自己的歌”运动的引领者,开启了其后台湾校园歌曲的创作风潮;对于朋友们,他是画家、作家、作曲家,是青春抹不掉的记忆,“给了我一生最美好的日子”。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王津平回忆,李双泽经常从他的家里高歌而去,王津平即席唱起李双泽当年唱的《我的祖国》;作家李利国回忆,李双泽在他的桌上留言:我吃了你一包饼干,又还了你一包,又吃了你一包;诗人莫那能回忆,李双泽大声招呼他“兄弟,我们去画画”,“兄弟,我们去喝酒”,他是我的第一位汉族朋友,没有因为我来自部落而看不起我;事隔40年,“唱自己的歌”运动的主将之一杨祖珺谈到和李双泽告别时,还是语塞哽住,她回忆,当时胡德夫将她拉出门,指着一缕青烟说:“他在那里。

  现在,李双泽永远存在于杨祖珺制作的记实片《寻觅李双泽》中,在9月10日李双泽忌日举办的“纪念李双泽逝世四十周年”活动上,这部纪实片的部分内容首次亮相。杨祖珺在片中身兼记者之职,访问了“可口可乐行动”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还原了台湾创作歌曲历史上这一标志性事件。当年,在美式文化一统台湾天下的氛围下,在淡江大学前身淡江文理学院活动中心,李双泽拎着吉它和一瓶可口可乐上台,演唱的是民谣《补破网》,台下传出嘘声,李双泽提出了颠覆性的问题:全世界年轻人喝的都是可口可乐,唱的都是英文歌,请问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

  《寻找李双泽》略显冗长地厘清当时的细节,是因为这不仅是属于台湾民歌(原创歌曲)的“可口可乐行动”,也是属于台湾上世纪70年代的“淡江事件”,无论是当时的细节,还是现在的回忆,都承载着台湾社会变迁的密集信息。以至杨祖珺称片子要推迟公映,是因为发现年轻观众已经看不懂了,要加进解说性的背景资料。

  “李双泽不仅是李双泽,他代表了很多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那个时代的梦想,我们所走过的坎坷但不失养分的道路,让我们今天的眼睛还闪亮。我希望海峡两岸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寻找李双泽,你会找到一个有趣的人,一种文化坚持的态度,一种肩负使命的热情。

  (本报台北9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陈晓星 孙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