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杰:柯文哲三大策略延续“柯文哲现象”
《两岸关系》杂志5月号刊登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台海研究》主编倪永杰的署名文章:《维护两岸城市交流良好氛围》,现摘录如下:
“柯文哲现象”的崛起
台湾政党政治长期陷于造神怪圈,民众、媒体、舆论每逢僵局、焦虑、泥沼,便会追逐传奇,热衷神话。“柯文哲现象”就是台湾各界期待政治强人、突破“闷政治”困境的心理投射。2014年11月台湾“九合一”选举中柯文哲与民进党达成政治交易,获得新媒体与年轻世代的加持,轻易摘取台湾公民运动成果,形成柯文哲旋风现象,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连胜文,夺取台北市长。这不仅颠覆了台北传统的蓝绿基本盘6:4的政治版图,创造了25万票的差距,而且塑造了“白色力量”的政治想象。有此后盾,柯文哲上任后继续书写柯氏传奇,强势出招,谋求政治声望。面对明年选举,多名第三势力参选者以柯文哲传人自居,试图采摘柯文哲的光芒,复制“柯P胜选方程式”,角逐明年“立委”。柯文哲现象声势涨而不坠,延续多久尚未可知。
柯文哲现象的崛起源自于台湾政治生态的转换、柯P风格契合当前台湾民众的心理需求。台湾每隔4年或8年就进入政治生态转换季节,“总统”选举结果导致不是蓝升绿降就是绿涨蓝消,现在则进入第三势力崛起的时刻,有可能松动蓝绿二元结构。台湾具有浓厚的强人政治心理倾向,期待强人领航。上世纪90年代以来20年间,台湾先后经历李登辉、陈水扁以及马英九执政。李登辉、陈水扁玩弄权术,“两颗子弹”、“法理台独”陷台湾于绝境,两个“坏蛋”走后却迎来饱受讥评的“无能笨蛋”。马英九自许清廉,崇尚温良恭俭让,具有“沉默的魄力”,却难以开创政治新局,难负全民重托。当今台湾民众渴望一位既亲民又清廉、且更具魄力的政治人物,带领台湾走出困境,而多年社会运动催生台湾“公民社会”,第三势力拥有能颠覆传统的能量,为柯文哲跃上政治舞台铺陈了气氛。
柯文哲出身深绿,没有“倾中卖台”的包袱。他的高智商及医生的务实性格,为其蠃得了民间声望。他敢于挑战权威,敢言敢闯,赢得了知识阶层、年轻世代、网络婉君的追捧,舆论视其为“柯神”,蓝绿无人敢撄其锋芒。
柯文哲的施政策略
为延续“柯文哲现象”,书写柯P传奇,攀登政治巅峰,柯文哲及其团队在政治运作上采取了三大策略。
实施“苛政”,力拼政绩。柯文哲继续书写“柯神”传奇,将其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柯文哲上任后依然口无遮拦、口不择言,“语不惊人誓不休”。先后炮制了“死亡之握”、“殖民先进论”、“两国一制论”、“进口新娘说”、“女性不婚影响国安论”等不一而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台湾民众、媒体对他的喜好。上任一个月,柯文哲登上岛内5家平面媒体头条超过37次,媒体待遇超过蔡英文、朱立伦。任职100天,柯文哲施政满意度遥遥领先,总体满意度达83%。柯文哲公布关说名单、拆迁违建获80%以上支持度,其“直言风格”满意度最低,但仍超过50%。
保持中立,扩张政治空间。柯文哲现象对台湾蓝绿政治人物构成巨大挑战,当此具有凌驾蔡英文之势时,柯、蔡关系成为敏感议题,蔡英文内心既嫉妒又无奈,害怕柯文哲风头盖过她,影响其2016年“大选”之路。柯文哲与朱立伦互动良好,更让民进党心生警觉。除了柯文哲的谋略外,也与他和蔡英文的性格迥异有关。区别于蓝绿,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是柯文哲谋求更大政治舞台、更长政治路途的策略。柯文哲得到民进党的扶植,但他并不是民进党党员,其人事、政策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除了大量启用民进党成员外,柯文哲还任用不少新党成员、“公民运动”及网络高手。柯文哲试图在蓝绿之间保持中立,采取议题合作,与蔡英文、朱立伦等距离交往,左右逢源,捞取最大政治利益。
突破两岸僵局,累积政治能量。柯文哲现象最初仿佛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悖离甚至反动,其墨绿色彩加重了外界的疑虑。但不同于多数传统绿营政治人物的死硬或冥顽不化,柯文哲的两岸政策立场态度在经历挣扎后逐渐趋向务实面对与灵活越超,呈现积极、善意的迹象,对于岛内“反中”、“反商”的气氛产生了异化作用。
柯文哲父亲曾是国民党党员,柯文哲本人曾来大陆交流18次,对大陆有一定的了解。2014年11月台北市长选举期间,柯文哲声言选上后台北与大陆交流将“马照跑、舞照跳”,希望延续上海与台北的城市交流。另一方面,柯文哲又极力回避“九二共识”,称不知其具体内容,只是“空洞”、“标签化”的名词。柯文哲还质问“哪有不承认‘九二共识’就不能往来”的道理?选后柯文哲一度抛出“中华民国底线说”,要以“中华民国台北市长”身份赴大陆交流。柯文哲接受美国《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专访时抛出“两国一制论”,称“与其谈‘一国两制’,不如谈‘两国一制’,合作比统一重要,没有合作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柯文哲的言论引起两岸舆论哗然,在各方压力之下,他被迫表态说其本意是谈“一制”,今后要少谈“两国”。柯文哲在拜会宋楚瑜时聆听了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名句后,面对岛内外强大的舆论压力,转趋务实思考,突出交流趋向,表示两岸交流如同人与人交往,不要象刺猬一样相互防备,而应在交往中建立互信。同时,柯文哲对两岸交流作出具体规划,为台北与上海续办“沪台论坛”创造条件。
——释放善意,融洽情感,明确表达继续与大陆交流的立场。柯文哲希望将上海与台北的“双城论坛”扩大为两岸城市论坛,希望大陆谅解台湾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双方要在相互谅解基础上继续前进。并公开呼应“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这表明柯文哲开始转变立场,务实面对与大陆的交流基础。柯文哲还特别寄信给上海市有关方面,希望双方在既有的基础上持续交流,并获得上海市的正面回应。
——成立“大陆小组”,讨论两岸关系事务。柯文哲提升台北市政府大陆小组层级,由他本人亲自担任召集人。邀请的两岸问题专家成员中,包括邵宗海、张五岳、赖岳谦、陈明通、童振源、郭正亮、谢敏捷、董立文、张荣丰、叶惠德等人,既包括蓝绿阵营,也有台商。
——筹备“双城论坛”事宜,规划交流议题、交流目标、交流形式等具体问题。在3月26日举行的首次大陆小组会议上,柯文哲作出两点结论:一是未来台北与大陆各城市应维持过去所有层面的交流活动;二是台北、上海“双城论坛”应有更多元、多层面的讨论。并于4月拜会台“陆委会”主委夏立言,了解有关政策,寻求对“双城论坛”的支持。
柯文哲研拟并提出的两岸论述,逐步酝酿了两岸城市交流的良性互动气氛。3月30日,柯文哲以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香港中评社采访的方式,字斟句酌,完整地提出其两岸论述。
柯文哲的“两岸路线”
柯文哲的两岸论述不同于台湾传统的“统独”与蓝绿思维,而是从解决两岸关系问题、突破两岸交流困境的角度切入,具有三大面向。
一是面对。柯文哲虽不接受“九二共识”,认为20多年前的名词、符号无法支撑、稳定当前两岸关系,但他表示愿意面对并讨论“九二共识”的实质内容,甚至提议两岸双方应讨论寻求稳定两岸关系的共识。
二是突破。柯文哲的深绿背景并没有成为其超越的障碍,他自称既不是国民党也不是民进党,没有这两个政党的包袱,加上做为外科医师的务实作风,愿意透过台北和大陆的来往,突破当前两岸僵局。
三是创新。为寻求与大陆的互信基础,柯文哲不断提出两岸关系论述,称两岸需要互相认识、互信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两岸交流的前提就是互爱、互信、互谅,并主张提升交流质量,避免交流中的负面情况。柯文哲把他的所谓“一五新观点”概括为:“尊重两岸过去已经签署的协议和互动的历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础上,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原则,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精神,促进交流、增加善意,让两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来。”柯文哲特别强调,“事实上,在当今世界上并没有人认为有‘两个中国’,所以一个中国并不是问题。”
舆论认为,柯文哲两岸关系论述的核心就是不接受“两个中国”,但尊重两岸协议与互动历史,接受既有的政治基础,表明其对“九二共识”有了积极、正面的态度。在此情况下,举办“双城论坛”已有良好的政治气氛,办好论坛成为上海与台北的共同心愿。在两岸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当下,办好“双城论坛”,透过“双城论坛”引领两岸城市交流,有利推动两岸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