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马无意动武 留下叙利亚难题
叙利亚内战5周年专题(7)(中央社记者廖汉原华盛顿14日专电)叙利亚民主运动5年后,阿塞德政权依然在位,伊斯兰国崛起威胁全球安全;美国总统欧巴马画下红线,但「说而不做」,他不愿重蹈伊拉克与越南的覆辙,有待歷史评价。
叙利亚局势恶化成二战后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欧巴马无意干预与不用兵政策,招致各方抨击。
当叙利亚总统巴夏尔.阿塞德(Bashar al-Assad)跨过美方红线使用化武,未见华府行动,各国势力全面进占,叙利亚演变成俄罗斯、伊朗、沙乌地阿拉伯与美英联盟的代理人战场。
欧巴马不愿卸任前在中东留下美国部队的政策明确,他曾说,「不做(小布希的)蠢事。」
多项报导指称,美国情报评估,阿塞德政权若缺乏美国支持,将如同利比亚与埃及极权政府,难逃阿拉伯之春民主运动推翻的命运,但阿塞德可能倾覆之际,欧巴马仍不愿干预。
欧巴马的叙利亚政策在内部不是没有争辩,「纽约时报」特派员出身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鲍尔(SamanthaPower)与前国防部长黑格(Chuck Hagel)都主张华府应有行动,不过未被接受。
两人都是白宫为摆平共和党掌控的国会提出的中间人选,但都成为决策圈中的花瓶。
华府外交圈批评欧巴马画下红线却未执行,不过欧巴马不认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报导,欧巴马认为华府太过重视「信誉」,维持信誉导致美国陷入越战,特别是信誉和用兵挂了鉤,为轰炸而轰炸,是糟糕的军事政策。
奉行「棍棒外交」的老罗斯福总统着名的外交信条「温言在口,大棒在手,故而致远」(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you will go far)显然不是欧巴马笃信的真理,欧巴马对中东的兴趣与关注,远比歷任美国总统来得低,动嘴多于行动。
美国外交政策长期在介入与孤立主义间摇摆,欧巴马奉行美国利益优先的「务实主义」,他不愿重蹈歷史覆辙,寧愿在叙利亚问题上「走走看看」。
美国前总统小布希与尼克森因伊拉克与越战尽失光采,但卡特也因伊朗人质危机败选,欧巴马在叙利亚问题上保持安全距离,功过有待歷史评价。1050315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