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的最后一天》高雄驳二演出 探讨死刑的不同视角与反思

29.05.2016  09:06
褶子剧团27至29日在高雄驳二正港小剧场演出4场《死刑犯的最后一天》。(王锦河摄)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编剧暨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在狱中囚室穿上新衣,聆听铁笼外动静,孤独忐忑面对不知何时将至的行刑。(王锦河摄)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编剧暨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坐在狱中囚室床边。(王锦河摄)

褶子剧团27至29日在高雄驳二正港小剧场演出4场《死刑犯的最后一天》,金马导演陈以文担任编剧并饰演男主角死刑犯,金钟影后朱芷莹1人分饰3角:死囚妻子和母亲及受害者家属,该剧导演张哲龙以电影剧场的概念呈现,探讨看待死刑不同的思考视角。

曾执导电影《运转手之恋》拿下金马奖评审团大奖的陈以文受到法国文豪雨果小说《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e 某个死刑犯的最后那一天》灵感启发,改编自台湾社会背景和死囚故事,带给观眾探讨看待死刑的不同思考视角。剧中陈以文饰演的死刑犯有句经典对白:「每个人都被宣判了死刑,只是无限期缓刑而已」,被判死刑却不知执行枪决日期的死囚在行刑前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如果知道是结束在这一天,面对生命进入倒数的每分每秒,孤独之中要如何跟亲友甚至自己道别?枪响之后的一切问题就烟消云散了吗?

戴着脚铐在囚室中的死刑犯聆听囚牢外的声响,每当脚步声和铁门声传来,他便穿上新衣,准备面对将至的行刑,当脚步声走远后死囚宛若松了口气般脱下新衣,换回囚衣,等到下一次脚步声和铁门声出现,他又不断重复相同动作,该段演出具体而微地呈现出死囚的内心情绪起伏,昏黄灯光照射下将囚牢铁栏杆深长的阴影映照进囚室中,死囚孤独坐躺在阴暗囹圄中,氛围感十足。

由于演出的是死刑议题,陈以文和张哲龙事前做了许多功课,阅读大量资料并实地访谈曾被判死的司法受害者苏建和及徐自强等人,以便了解死刑犯的心理状态及真实监狱情形。陈以文表示访谈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徐自强曾表示:「每天灯暗时才知道明天又可以再活一天」,这段话也被带入演出当中。

导演张哲龙挑战电影剧场的概念诠释,将电影短片运用在舞台上,在现场表演及影像交迭下呈现死囚的内心世界与过往记忆的连结。L型的舞台设计一边是主场景狱中死刑犯的囚室,死囚内心的独白都在此处上演,另一边舞台设置在观眾对坐区中间,可让观眾近距离感受演出当下,两侧都设有即时录像投影,放大呈现演员的情绪。张哲龙表示演员所呈现的是本剧角色在故事结构中真实的切片,而不是一种对角色的描摹或反射;该剧并非探讨死刑废除与否?而是把问题提出来让观眾去思考并找寻解答,这才是戏剧最大的责任,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

曾以《新丁花开》赢得金钟奖戏剧节目最佳女主角的朱芷莹在剧中1人分饰3角:死囚妻子和母亲及受害者家属,先后和死刑犯在舞台上对话。她表示演出该剧前自己并不特别关心死刑议题,但本次的演出让她做了不少功课,以不同视角看待死刑制度;希望在面对此一巨大而矛盾的命题时能暂时跳脱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辩证的循环性漩涡,用生活化的方式让观眾產生切身之感,进而从人性的另一面观看与思考。最后当死刑犯被枪决后,被害者家属走进死囚曾待过的囚牢,彷佛自己也进入另一座心中的牢笼。

死刑犯去年在台北演出时票房全满,颇获好评,今年应高雄春天艺术节之邀,在驳二正港小剧场规划出前方「舞台对坐区」和后方「阶梯区」,L型的舞台设计其中一边舞台设置在观眾对坐区中间,可让观眾近距离感受演员在面前的表演,採自由入座,先到先选座位,为了挑选好位子,每次开演前半小时开放入场前便已有许多观眾大排长龙。

死刑犯制作团队包括导演张哲龙、编剧暨男主角陈以文、女主角朱芷莹分饰3角、饰演死囚好友和狱警的黄建豪、舞臺设计Craig、灯光设计江佶洋、影像及音乐设计柯智豪、杨千霈、服装设计张义宗等人士。5月27至29日在高雄驳二正港小剧场演出4场,票券已全部完售。

(中时即时)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编剧暨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坐躺在狱中囚室床上。(王锦河摄) 男主角陈以文躺在狱中囚室床上,孤独面对不知何时将至的行刑。(王锦河摄) 男主角陈以文在狱中囚室穿上新衣,聆听铁笼外动静。(王锦河摄) 《死刑犯的最后一天》编剧暨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如图)坐躺在狱中囚室床上,孤独面对不知何时将至的行刑。(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好友(黄建豪饰演)会面,质疑好友最近是否见过他太太。(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好友(黄建豪饰演)会面,请好友唱首歌给他听并与之合唱。(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二)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好友(黄建豪饰演)会面。L型舞台的一边设置在观眾对坐区中间,可近距离感受演出当下,两侧都设有即时录像投影,呈现电影剧场的概念。(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右)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好友(黄建豪饰演)会面。L型舞台的一边设置在观眾对坐区中间,可近距离感受演出当下。(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右)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妻子(朱芷莹饰演,左)会面,死囚希望6岁女儿能记得自己,但妻子不希望女儿有狱中的记忆。L型舞台两侧都设有即时录像投影,呈现电影剧场的概念。(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右)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妻子(朱芷莹饰演)会面,妻子要和即将行刑的丈夫离婚。L型舞台两侧都设有即时录像投影。(王锦河摄) 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右)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妻子(朱芷莹饰演)会面,死囚希望6岁女儿能记得自己,但妻子不希望女儿有狱中的记忆。(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右)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妻子(朱芷莹饰演)会面,离去前死囚要妻子不必再来了。(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妻子(朱芷莹饰演)会面,离去前死囚要妻子不必再来了,妻子转身会意出丈夫即将被枪决。(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右)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妻子(朱芷莹饰演)会面,离去前死囚要妻子不必再来了,妻子转身会意出丈夫即将被枪决。(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右)在狱中和前来探监的妻子(朱芷莹饰演)会面,离去前死囚要妻子不必再来了,妻子转身会意出丈夫即将被枪决。(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二)、朱芷莹(右二)1人分饰3角:死囚妻子和母亲及受害者家属、黄建豪(左)饰演死囚好友和狱警等、该剧导演张哲龙(右)4人在囚室分享演出创作感想。(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二)、朱芷莹(右二)1人分饰3角:死囚妻子和母亲及受害者家属、黄建豪(左)饰演死囚好友和狱警等、该剧导演张哲龙(右)4人在囚室分享演出创作感想。(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二)、朱芷莹(右二)1人分饰3角:死囚妻子和母亲及受害者家属、黄建豪(左)饰演死囚好友和狱警等、该剧导演张哲龙(右)4人在囚室分享演出创作感想。(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二)、朱芷莹(右二)1人分饰3角:死囚妻子和母亲及受害者家属、黄建豪(左)饰演死囚好友和狱警等、该剧导演张哲龙(右)4人在囚室分享演出创作感想。(王锦河摄) 编剧和饰演死刑犯的男主角陈以文(左二)、朱芷莹(右二)1人分饰3角:死囚妻子和母亲及受害者家属、黄建豪(左)饰演死囚好友和狱警等、该剧导演张哲龙(右)4人在囚室分享演出创作感想。(王锦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