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社会企业成为2014年台湾经济新亮点

16.01.2015  21:06

  华广网15日刊载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社会学博士谢楠的文章分析指出,社会企业成为2014年台湾经济新亮点。文章指出,2014年成为台湾“社企元年”,台湾社会企业是“西风东渐”与社会变迁的产物,可成为两岸社会经济合作新的结合点。

  全文内容如下:

  得益于国际经济形势好转,2014年台湾社会经济整体表现优于2013年。台湾 “中华经济研究院”预计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46%,相较于2011年—2013年年增长率平均不足3%的“闷经济”状况,岛内经济已呈现转暖趋好迹象。值得关注的是,岛内一种新经济组织形态——社会企业,在2014年获得长足进步,成为台湾社会经济新亮点。

   一、2014年成为台湾“社企元年

  所谓社会企业,是指以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为核心目标的创新企业组织,通过商业模式而非捐赠在市场机制中自给自足。社会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社会效应最大化为目标,后者以企业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社会企业与非政府机构及慈善组织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运用商业手段,实现自给自足、永续发展,后者主要依赖社会捐助。

  社会企业在岛内包括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两种类型,涉及范围不仅包含衣食住行等传统行业,还包括老年看护、环境保护等新内容。据岛内“劳动部”和相关研究机构统计,目前岛内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的社会企业有597家,以营利组织形态存在的社会企业约有200家,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公司重要目的之一的企业大约有1000家,其中在公司名称中直接包含“社会企业”的企业有42家。

  为支持台湾社会企业大发展,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在2014年提出“社会企业行动方案”, 预计在未来三年投入1.6亿元新台币,计划催生100家创新型社会企业、协助50家社会企业走出台湾、完成200件社会企业辅导案例。在2014年8月的“经贸国是会议”上,台当局更是将“发展在地产业和社会企业”作为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改变社会贫富差距、降低岛内青年失业率的重要举措,台前“行政院长”江宜桦更直接将2014年称为台湾“社企元年”。

   二、台湾社会企业是“西风东渐”与社会变迁的产物

  社会企业萌芽于欧美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社会企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中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以社会企业发育最为成熟的英国为例,2013年英国社会企业已达7万家,雇佣人数接近100万名,年生产总值高达240亿英镑,占英国年GDP超过1.5%。美国则发展出一套社会企业认证体系——B型企业认证模式,通过严格的财务审计和社会标准审核认定企业是否属于社会利益导向型企业。

  从欧美的发展经验来看,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企业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承受风险能力高于一般企业。据统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B型企业”存活率比一般公司高出60%,呈现出更强的韧性。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所在地就业,振兴贫困地区经济。英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社会企业扎根于最贫困的社区,而一般中小型企业仅有12%愿意留在经济落后地区;接近60% 的社会企业全部使用当地员工,满足当地就业需求,一半以上的社会企业更偏向于雇佣残障人士、单亲女性家长等弱势群体。

  对于台湾而言,伴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岛内各类社会问题日趋尖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大量外流致使城乡发展失衡,贫富差距的扩大致使各类需要帮扶的弱势人员日渐增多。为解决社会变迁下的各类社会问题,岛内非营利组织大量涌现。但传统非营利组织主要依赖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资金来源不稳定,因此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探索通过商业运营,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台湾行政机构逐步推行的社会福利购买政策也助推传统非营利组织按企业模式运作。另一方面,岛内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不断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形式。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后,台湾企业不仅继续采用捐赠形式体现自身社会责任,部分企业还开始尝试与非营利组织开展系统合作,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有利于岛内非营利组织获得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完善社会企业运营模式。

  近些年,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台湾青年群体逐步迈入成年期,他们的价值观念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相对于父辈,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更倾向于个性的舒展与自我意义的实现,呈现出典型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念”。因互联网而被迅速扩散的欧美社会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强调社会责任的价值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接受并努力实践,“修理坏掉的世界”成为岛内青年群体新的价值追求。

  据台湾辅仁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岛内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相比上一代,更愿意从事社会企业;而现有的社会企业,超过15%由青年人组成。在大学校园内提出案例、寻找资金成立社会企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台湾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三、社会企业可成为两岸社会经济合作新的结合点

  2014年3月岛内爆发的“反服贸运动”使两岸经济合作遭遇重大挫折,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停摆直接导致两岸制度性一体化进程被迫中止,随后两岸货物贸易协议的延宕为两岸经济合作前景增加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对两岸经贸合作心态日趋保守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岛内“反中”势力的恶意操弄高度相关,也与台当局施政不利致使岛内民众对两岸经济合作无感密切相连。大陆也在积极反思并调整两岸经济合作思路与相关政策,更多向岛内“三中一青”倾斜,努力探索两岸社会经济合作的新方向与新思路。

  因此,倡导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企业可成为两岸社会经济合作的新结合点。大陆可以给予台湾社会企业更直接的支持:如在政府采购时优先选择社会企业生产的产品,支持大陆企业优先与台湾社会企业合作;鼓励台湾社会企业进入大陆,为其提供税收等方面一系列优惠条件;鼓励两岸青年在大陆共同创办社会企业,等等。重视两岸社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使两岸经济合作红利更好地惠及岛内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发挥社会外溢作用,在价值观念层面连接两岸民众特别是两岸青年群体。

台“劳基法”修正案三读通过 劳团抗议高喊“无耻”
   台湾“劳基法”修正案三读通过 劳团场外烧冥纸台湾新闻-中国新闻网
台湾人一生最不想去的县市:苗栗云林得票数居前二
  “台湾人一生最不想去的县市”是哪里?垦丁新竹榜台湾新闻-中国新闻网
陆客赴台人数减少 台湾近七成民宿待售超半年
视频:近10月陆客赴台人数减逾110万 观光业者损台湾新闻-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