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城市》读懂每座城市

02.02.2016  16:54
奥塞美术馆中堂大厅展览的雕塑,不只有艺术家的创作,大自然更用光影随时变化它。

寻常市民的生活,正是城市居民集体共识的生活型态,反映了城市的腔调、态度、个性、精神和情绪。综合上述的生活现状,也形成每座城市各自的「城市气质」。中时出版社1月底出版由杨志弘教授着作的「移动的城市」,将他近年来在上海、、北京、台北三城市移动,和出没N个各城市体会的人文景致,藉由脸书打卡和朋友分享,整理出书后更能从作者的笔下,细品每个城市自有的风味。

以下是杨志弘着作「移动的城市」部份内文摘要。不同的人,建构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养育了不同的人。人有气质,城市也有气质。人的气质,决定了个人的人缘;城市的气质,影响了城市的人气。民以「食」为天,城市市民的吃,绝对是排名第一的日常元素,可算是最常见的一种「城市腔调」。便利店、超市、传统市场和假日市集的货源、种类和价格,呈现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市埸兴衰;大眾对食物的态度、餐饮的习惯、场所及仪式,在在都是市民的寻常生活方式。如北京人在胡同巷弄摆桌吃喝、上海超市进口食品充斥、广州酒楼廿四小时不打烊、厦门随处可见茶馆、重庆火锅换人添料不换锅底等等,这些不同的饮食文化,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描绘了市民的特有腔调。

慕尼黑啤酒节现场,身穿传统服饰的德国人,高擧巨大啤酒杯、狂欢高歌,外来游客很难完全融入。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当地人的穿着,是当下的生活品味,也反映了市民的「城市态度」。初到陌生城市,我最喜欢上街看人,因为街上是市民生活的舞台,上街的穿着打扮,正是内在气质的外露——上街看当地女人穿着,可看出城市内敛性格外显的一面。例如上海冬季溼冷,上海女人却着短裤、丝袜和长靴轻装上街,相对于包裹厚重羽绒衣的北方游客,上海女人细致巧思的生活态度,表露无遗。

「住」是市民安身之地,城市规划和建筑形式,更是构成城市视觉景观的主体,是「城市个性」的表现。走进城市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可接近市民的平常生活。公共纪念碑反映城市对重要政治社会经济等的价值观,与街道的行道树、休憩椅、街灯和垃圾桶等街道家具,反映了市民的生活美学。商店招牌和街道路标使用多国文字,则是多文化融合的迹象,如上海新四里弄的居民宅,虽然年久失修,显得残败颓废,然而,依旧可以从褪色的「洋气」建筑中,观察到十里洋场曾经的辉煌;北京胡同虽然陈旧,却令人怜惜……,这些可贵的不仅是年代久远,还有曾经有过的人与事。

观察市民的「行」,可以衡量城市的社会流动性,了解当地的「城市精神」。城市马路是行人优先或是汽车霸道横行,对照了城市的人本价值;而设有自行车专属的便捷车道,则表现了市民的乐活;老人、幼儿、残障人士出行的方便,则反映了城市对弱势族群的同理关怀;而妇女上街的自由开放,则是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视野。另外,出租车、地铁、公车的供应量、车款、价格,不只表徵城市的经济状况,更是评估城市公共服务及市民生活水准的指标。

令人向往的城市,通常有着独特的「城市气质」,一种与人臭气相投的「城市气质」。有的城市甚至吸引人一再旧地重游,甚至迫使游人忍不住要移居长住,这股拉扯着让人离乡背井的魅力,正是由当地人的生活型态酝酿所出来的「城市气质」。

●作者简介:

杨志弘

出生于台北市,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博士。

自二○○八年起,成为城市的移动者,频繁在城市间穿梭,在个人FB上标,「移动的城市+城市穿梭=台北+上海+北京+…N」。现为台湾传播管理研究协会理事长,在大陆担任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创院院长(一九九九~二○○八)暨传播管理研究所创所所长(一九九五~二○○八),曾担任台湾的东森、台视、中视和华视等电视公司董事、中国时报集团撰述委员、副总编辑等职。

着有「执笔的手」、「国王的新衣」、「解剖媒体」等媒体批评专着,及「台湾地区报社总编辑职业角色」等专着论文等。

(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