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台当局“语言法”将害得下一代无“语”问苍天

28.07.2017  03:12

  台湾《中国时报》27日发表社论说,以“台独”为神主牌的民进党,自知现下实力不足以实行“硬台独”,即“法理台独”,执政后,一直加大力道广行“软台独”,也就是“文化台独”。而抹去、扭曲、稀释,则是“文化台独”的三大招。

  社论摘录如下:

  台当局最近要在课纲上抹去《开罗宣言》,就是“去中华民国史”的典型招数。长期以来,渲染扭曲“二二八”事件,也成功地把国民党打成万恶政党。而现在,“文化部”积极推动“国家语言发展法”,虽然打着平等、扶持弱势语言的大旗,其实就是要将国语深植日常的重要性稀释,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清朝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民进党除了亡其史、灭其文化外,更添“乱其语”的新招,诚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我们要问的是,这种意识形态熏心的做法,会让台湾付出什么代价?

  首先,从“国家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日前苗栗县政府设置“原住民族事务中心”,单单为了要把“牌衔”翻译成原住民语,征询就花了3个多月。由此观之,“文化部”想要推动“国家语言发展法”,要把“各族群所使用自然语言”都视同“国家语言”,这会是多大的工程,会不会是另一场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前瞻计划”?

  其次,“文化部”所谓的“国家语言”,究竟为何?语焉不详。如果是为保障母语,协助发展,那么本来一直都在进行,冠上“国家语言”的实益为何?如果是要将各族群的母语提高到“官方语言”的地位,所谓“用母语教数学不会被罚”,先不论有多少老师有这样的母语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听得懂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以“母语”教数学,是要保障母语,还是要惩罚学生?而又要用“谁的母语”教台下“母语个个不同”的学生?

  保障母语,立意甚高,没人会反对,但也不该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的基础是沟通的工具,中文是台湾社会彼此沟通的公约数,而英文是一位世界公民要努力具备的能力,那么在中文与英文之外,加上自己的所谓“母语”后,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时间去学习“每一种”母语,或者如果因此而稀释到中、英文的学习成果,岂不是得不偿失?

  其三,两岸同文同种,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支脉,因此“独派”人士不得不以美国与英国为例,强调“同语言不见得要同国家”。然而在“独派”人士的心里,又矛盾地以“中国文化”为原罪,希望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地“去中国化”,要降低“国语”在台湾社会的重要性、日常性。

  事实上,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可以看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力量。美国没有明定官方语言,但自然而然地大家都使用英语。就算是明定22种官方语言的印度,最后还是会独尊一语,“便利性”是关键要素。

  如果所谓的“国家语言发展法”其目的是人人都能以母语上课、跟政府沟通,那显然是没有可行性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家语言发展法”也显然是语言版的“前瞻计划”,“就是要把钱花出去”。

  其四,目前“文化部部长”郑丽君已经抛出是否要成立“台语台”的议题,闽南语已经是台湾人民频繁使用的语言,许多电视、电影也以闽南语发音,我们实在看不出,为何市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闽南语的使用。相较之下,越南籍、印度尼西亚籍新住民的人口数已经不亚于某些原住民族,按照文化部的“母语”精神,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要不要推呢?

  最后,蔡英文去年5月接见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贾朵德时看着讲稿致词,却用英文说:I have problem of saying Chinese language。令各方大惊,一个台湾的领导人竟自称连中文都讲不好。无独有偶,2015年蔡英文在小朋友的劳作饰品上,写下“点亮台湾”4个字祝贺。却遭眼尖网友发现4个字竟错了3个字。

  身为台湾领导人,连中文表达与书写能力都出现问题时,台湾下一代的语文能力如何不让人担忧?而现在,为了“文化台独”,“文化部”又以“国家语言发展”之名,行稀释中文之实。照此发展,如果哪一天,台湾的下一代变成“英文说不好,中文讲不通”时,那才真的是欲哭无泪、“无语”问苍天。